在行動心理師之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決定走上行動,絕對不是空穴來風,想動就可以動起來的。在進入以自己為主體,規劃自己的工作配置之前,如果能多一點時間思考跟準備,或許在進入行動之路會更順暢。


以專任心理師作為跳板?


寫完這個標題之後,我打了個問號。因為,以現況來說,專任心理師確實經常成為行動心理師前置的職涯規劃,就是先找一個專任的工作,待個一兩年,有穩定的收入和工作的經驗之後,轉為行動心理師。


但在我長期跟學校、社福單位合作的經驗中,我個人覺得專任的頻繁流動,對機構的服務對象並不是好事。以國中輔導老師為例,一個孩子在國一年級接受學期間的心理治療,但沒過多久原本跟自己工作的老師要離職了。又以學諮中心為例,一個三級入校服務的心理師,好不容易建立關係,但下學期來的不是同一個心理師QQ。其實社工單位也經常出現類似的情況~~


如果,接受服務的學生、個案,本來就有建立關係或依附的困難,頻繁地更換治療者,其實也很容易加深「大人是不可信任的這種感覺」。只不過,回到專業職涯的規劃上,現況仍看到是很多心理師的進程選項之一。


我自己的觀點是,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想要成為一個行動心理師,可以嘗試從「實習階段」。比如:選擇社區的諮商所、治療所、診所,作為實習單位。先在有督導協助的情況下,接觸行動心理師的工作生態,有機會看到一個行動心理師的運作。另一種情況是,如果實習單位在學校或學諮中心,已有學校輔導的經驗,畢業後也可以先從諮商所/治療所/診所的專任心理師開始,作為訓練自己的基礎。


培養自己專長的工作族群


行動心理師,是一種工作的模式,意指心理師本身的行動力,可以自由決定跟不同的機構合作。因此,要跟「哪些族群」的機構合作,就成為一個重要需要思考的部分。


目前主要常見需要心理師的場域,除了各級學校之外,社會局、社福單位的個案,像是受暴婦女、性暴力創傷、目睹兒等創傷個案,也可能有脆家的身心照顧、教養議題,監獄受刑人、相對人的治療,近年來因為老年人口增加,照顧者的身心健康也成為另一個需要工作的範疇。


不同工作族群的特質不同,考驗著心理師個人的特質適配性、興趣、以及能力。如果從實習階段就有特定偏好的族群,同樣的可從有督導的情境下先練習與該族群的個案工作。此外,工作選擇機構時,每個機構也有自己主要的服務對象:像是早療、青少年、家庭、社福合作案,身心科診所則會合併憂鬱、焦慮、強迫等身心症狀。也可在篩選工作機構時,就先留意自己想工作的對象。


如果本身沒有什麼偏好或專注的族群,那麼跟隨著機構的訓練學習和發展,也是一種方法。畢竟,如果是機構的專長,表示你會有機會大量接觸到同一種類型的個案,累積對某一個特定族群的熟悉度,久了之後就會變成你的專長,這也是一種訓練與培養自己能力的方式。


系統合作的眉角-考量個案與心理師的福祉與權益


行動心理師因為屬於比較自由的獨立執業者,除了機構與機構間的合作,像是諮商所/治療所與社福單位合作,所以轉介的個案可能會來到諮商所/治療所,否則多半是心理師需要進入機構提供服務。


與個案比較相關的,則是服務過程個案no show (無故缺席、遲到)該找誰聯繫,個案在治療中若出現相關身心症狀,可能需要轉介,那麼機構有沒有自己既定的流程,或者心理師可以提供個案相關的醫師、診所資訊?如果服務的對象是小孩,但發現父母可能有虐待的情事,機構的轉介窗口是否知情?又是否已經做過處理?其他家庭成員若也有諮商治療的需求,是否也要與其他心理師合作討論?

社工、學校的窗口對於心理師的工作習慣、工作模式不一定清楚,一開始的時候如果能向對方說明自己的工作習慣,例如:個案遲到的話,不延長諮商治療的時間,以幫助個案意識到他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如果遲到的話可能就會有權益的損失。或者:缺席幾次的話,可能就要暫時中止諮商,等個案準備好要投入時再重啟。免得當你如此執行時,但付費的機構覺得好像是你不願意給個案比較彈性的狀況、或是你佔了機構的便宜,但實際上是,當你準時抵達機構,卻需要額外延長時間時,損失的是心理師的時間資源。


與心理師自身比較相關的,除了前往工作的時間、地點需要確認之外,很重要的當然也要問清楚,治療服務的時間(40~60分鐘是比較常見的),以及給付的費用以及領取的方式(付現或匯款,多久會入帳),遠途的話,若能有微薄的車馬費,也不無小補。

目前機構所提供的諮商費用,在1000元~1600元/次之間[1],多少錢是你能接受的,因人而異,但我覺得「知情同意」很重要,自己先清楚明白,也了解這一趟去能收回多少酬勞,都能接受才開始工作,免得事後驚訝給付之少、相對於自己長途跋涉之辛勞,心有怨氣,但工作已接又不得不繼續時,很容易影響到面對個案的心情,反而影響工作品質(無意識中把怒氣轉嫁到個案身上-像是覺得個案很煩、為什麼老是講不聽,之類的),就會使得原本是為了逐步累積作為行動心理師的實力,卻遭到更多的不順利。


因此不論是個案的福祉、心理師的權益、或是治療合作的結構,慢慢地練習在系統合作時都能先溝通、互相理解對方的立場,就有機會慢慢磨合出比較順暢,與系統之間溝通、合作、思考處理個案的方式。


[1]現階段機構能提供1600元/次~50-60分鐘的諮商治療費用,我個人覺得已經是相當不錯的了。在5年前左右,經常聽到的是800-1000元/次~45-50分鐘的價格。我覺得諮商費用的合理與否,或許很難以數字來界定,但是當回過頭來思考,當心理師(們)接受自己的治療、督導、固定課程的訓練所花費的時間與金錢,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試圖在在短短的時間內聽懂個案所說的困難與需求,或許價格本身也就反映了諮商治療工作的內在價值。









你想成為一個心理師嗎?成為一個心理師之後又該如何自我精進、推進工作、建立自己的專長領域?想在這個沙龍裡,談談我成為行動心理師的心路歷程,一起在心理師這個專業裡,行動、前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理師的行動之路 的其他內容
首先,我認為「行動心理師」並不是一個0與1的抉擇,所有的過程不是一分為二,而是慢慢塑形而成。每個人的「行動配置」並不相同,可依照個人的專長、喜好、可接觸的族群而慢慢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我適合走上行動之路嗎? 所謂「行動心理師」顧名思義,就是行動力強,獨立性較高,可以決定自己要前往哪
首先,我認為「行動心理師」並不是一個0與1的抉擇,所有的過程不是一分為二,而是慢慢塑形而成。每個人的「行動配置」並不相同,可依照個人的專長、喜好、可接觸的族群而慢慢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我適合走上行動之路嗎? 所謂「行動心理師」顧名思義,就是行動力強,獨立性較高,可以決定自己要前往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無論是想成為心理師或其他諮商相關工作,對於這個行業都需要有基本的想像和認知。透過想像中的個案與心理師互動,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基本的助人姿態。對於非本科系的同學來說,想像自己成為心理師並練習助人者的姿態可能有些困難,但這需要時間和定錨的幫助。
Thumbnail
瞭解如何選擇適合你的心理諮商師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個人的需求,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心理師,例如溫暖鼓勵型、犀利分析型、行動派教練型等。此外,瞭解不同生涯探索階段的人可以幫助你找到合適的生涯諮商型態。同時也分享了來談者的族群分類方式。如果你有需要,歡迎找我預約生涯諮商喔~
Thumbnail
通過心理測驗找到自己的情緒主角,並強調了心理測驗如何協助個人探索自己,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促進自我接納的方法。此外,文章還提供了個人成長的行動計劃和改進方向。如果你對心理測驗感興趣,這篇文章將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Thumbnail
找心理師跟找店面一樣,有三要素 地點近、地點近、地點近
Thumbnail
       在執業的日子裡,每次初談都會感受到來訪者的疑惑:「好吧,我踏出第一步預約了,但心理諮商會是什麼樣子?要做什麼?」。接著,另一個常見的期待是「心理諮商,是不是心理師可以給我很多建議?」。
沒有人能夠將心態與做事情的能力程度抽離、獨立劃分來拆開剖析
Thumbnail
在了解MBTI後,才發現我自己慣有的工作模式是「沒有自我覺察」,貫有模式是感覺關掉,通常遇到事情選擇往前衝就對了,又常會焦慮不安會拖垮專案進度。雖然我得大腦一直說要往前衝,但身心卻說不要,如此分裂就會造成自己身心每況愈下 自我覺察&諮商資源 自我覺察:或許你和曾經的我一樣,沒有發現到自己的身心不
Thumbnail
從小對於心理學懷著一份好奇又崇敬的心理,夢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心理師 ,無奈學習成績與心理師的距離實在遙遠,只好放棄心中的夢想。 遇到如萍:一位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才知道要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不僅要取得研究所碩士學位外,且要正式通過嚴格的國家高考取得證照資格,才能成為正式的諮商心理師。
Thumbnail
這幾年大家對於身心靈療癒和心理諮商的需求增加了許多,我最近也常常被問到與諮商有關的問題,以及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諮商師。我想以自己個人的經驗來分享一些想法,別的諮商師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希望我的想法可以幫助大家在開始諮商前可以因為這些資訊而更知道該如何做選擇。以下的回答只代表我個人的立場和想法~
Thumbnail
行動和想法是組成我們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行動方式能夠拉近或推離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物,就像是我們人格風格的大聲公一樣。這篇文章探討了行動和想法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一些思考的觀點。
Thumbnail
無論是想成為心理師或其他諮商相關工作,對於這個行業都需要有基本的想像和認知。透過想像中的個案與心理師互動,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基本的助人姿態。對於非本科系的同學來說,想像自己成為心理師並練習助人者的姿態可能有些困難,但這需要時間和定錨的幫助。
Thumbnail
瞭解如何選擇適合你的心理諮商師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個人的需求,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心理師,例如溫暖鼓勵型、犀利分析型、行動派教練型等。此外,瞭解不同生涯探索階段的人可以幫助你找到合適的生涯諮商型態。同時也分享了來談者的族群分類方式。如果你有需要,歡迎找我預約生涯諮商喔~
Thumbnail
通過心理測驗找到自己的情緒主角,並強調了心理測驗如何協助個人探索自己,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促進自我接納的方法。此外,文章還提供了個人成長的行動計劃和改進方向。如果你對心理測驗感興趣,這篇文章將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Thumbnail
找心理師跟找店面一樣,有三要素 地點近、地點近、地點近
Thumbnail
       在執業的日子裡,每次初談都會感受到來訪者的疑惑:「好吧,我踏出第一步預約了,但心理諮商會是什麼樣子?要做什麼?」。接著,另一個常見的期待是「心理諮商,是不是心理師可以給我很多建議?」。
沒有人能夠將心態與做事情的能力程度抽離、獨立劃分來拆開剖析
Thumbnail
在了解MBTI後,才發現我自己慣有的工作模式是「沒有自我覺察」,貫有模式是感覺關掉,通常遇到事情選擇往前衝就對了,又常會焦慮不安會拖垮專案進度。雖然我得大腦一直說要往前衝,但身心卻說不要,如此分裂就會造成自己身心每況愈下 自我覺察&諮商資源 自我覺察:或許你和曾經的我一樣,沒有發現到自己的身心不
Thumbnail
從小對於心理學懷著一份好奇又崇敬的心理,夢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心理師 ,無奈學習成績與心理師的距離實在遙遠,只好放棄心中的夢想。 遇到如萍:一位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才知道要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不僅要取得研究所碩士學位外,且要正式通過嚴格的國家高考取得證照資格,才能成為正式的諮商心理師。
Thumbnail
這幾年大家對於身心靈療癒和心理諮商的需求增加了許多,我最近也常常被問到與諮商有關的問題,以及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諮商師。我想以自己個人的經驗來分享一些想法,別的諮商師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希望我的想法可以幫助大家在開始諮商前可以因為這些資訊而更知道該如何做選擇。以下的回答只代表我個人的立場和想法~
Thumbnail
行動和想法是組成我們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行動方式能夠拉近或推離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物,就像是我們人格風格的大聲公一樣。這篇文章探討了行動和想法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一些思考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