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走上行動,絕對不是空穴來風,想動就可以動起來的。在進入以自己為主體,規劃自己的工作配置之前,如果能多一點時間思考跟準備,或許在進入行動之路會更順暢。
寫完這個標題之後,我打了個問號。因為,以現況來說,專任心理師確實經常成為行動心理師前置的職涯規劃,就是先找一個專任的工作,待個一兩年,有穩定的收入和工作的經驗之後,轉為行動心理師。
但在我長期跟學校、社福單位合作的經驗中,我個人覺得專任的頻繁流動,對機構的服務對象並不是好事。以國中輔導老師為例,一個孩子在國一年級接受學期間的心理治療,但沒過多久原本跟自己工作的老師要離職了。又以學諮中心為例,一個三級入校服務的心理師,好不容易建立關係,但下學期來的不是同一個心理師QQ。其實社工單位也經常出現類似的情況~~
如果,接受服務的學生、個案,本來就有建立關係或依附的困難,頻繁地更換治療者,其實也很容易加深「大人是不可信任的這種感覺」。只不過,回到專業職涯的規劃上,現況仍看到是很多心理師的進程選項之一。
我自己的觀點是,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想要成為一個行動心理師,可以嘗試從「實習階段」。比如:選擇社區的諮商所、治療所、診所,作為實習單位。先在有督導協助的情況下,接觸行動心理師的工作生態,有機會看到一個行動心理師的運作。另一種情況是,如果實習單位在學校或學諮中心,已有學校輔導的經驗,畢業後也可以先從諮商所/治療所/診所的專任心理師開始,作為訓練自己的基礎。
行動心理師,是一種工作的模式,意指心理師本身的行動力,可以自由決定跟不同的機構合作。因此,要跟「哪些族群」的機構合作,就成為一個重要需要思考的部分。
目前主要常見需要心理師的場域,除了各級學校之外,社會局、社福單位的個案,像是受暴婦女、性暴力創傷、目睹兒等創傷個案,也可能有脆家的身心照顧、教養議題,監獄受刑人、相對人的治療,近年來因為老年人口增加,照顧者的身心健康也成為另一個需要工作的範疇。
不同工作族群的特質不同,考驗著心理師個人的特質適配性、興趣、以及能力。如果從實習階段就有特定偏好的族群,同樣的可從有督導的情境下先練習與該族群的個案工作。此外,工作選擇機構時,每個機構也有自己主要的服務對象:像是早療、青少年、家庭、社福合作案,身心科診所則會合併憂鬱、焦慮、強迫等身心症狀。也可在篩選工作機構時,就先留意自己想工作的對象。
如果本身沒有什麼偏好或專注的族群,那麼跟隨著機構的訓練學習和發展,也是一種方法。畢竟,如果是機構的專長,表示你會有機會大量接觸到同一種類型的個案,累積對某一個特定族群的熟悉度,久了之後就會變成你的專長,這也是一種訓練與培養自己能力的方式。
行動心理師因為屬於比較自由的獨立執業者,除了機構與機構間的合作,像是諮商所/治療所與社福單位合作,所以轉介的個案可能會來到諮商所/治療所,否則多半是心理師需要進入機構提供服務。
與個案比較相關的,則是服務過程個案no show (無故缺席、遲到)該找誰聯繫,個案在治療中若出現相關身心症狀,可能需要轉介,那麼機構有沒有自己既定的流程,或者心理師可以提供個案相關的醫師、診所資訊?如果服務的對象是小孩,但發現父母可能有虐待的情事,機構的轉介窗口是否知情?又是否已經做過處理?其他家庭成員若也有諮商治療的需求,是否也要與其他心理師合作討論?
社工、學校的窗口對於心理師的工作習慣、工作模式不一定清楚,一開始的時候如果能向對方說明自己的工作習慣,例如:個案遲到的話,不延長諮商治療的時間,以幫助個案意識到他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如果遲到的話可能就會有權益的損失。或者:缺席幾次的話,可能就要暫時中止諮商,等個案準備好要投入時再重啟。免得當你如此執行時,但付費的機構覺得好像是你不願意給個案比較彈性的狀況、或是你佔了機構的便宜,但實際上是,當你準時抵達機構,卻需要額外延長時間時,損失的是心理師的時間資源。
與心理師自身比較相關的,除了前往工作的時間、地點需要確認之外,很重要的當然也要問清楚,治療服務的時間(40~60分鐘是比較常見的),以及給付的費用以及領取的方式(付現或匯款,多久會入帳),遠途的話,若能有微薄的車馬費,也不無小補。
目前機構所提供的諮商費用,在1000元~1600元/次之間[1],多少錢是你能接受的,因人而異,但我覺得「知情同意」很重要,自己先清楚明白,也了解這一趟去能收回多少酬勞,都能接受才開始工作,免得事後驚訝給付之少、相對於自己長途跋涉之辛勞,心有怨氣,但工作已接又不得不繼續時,很容易影響到面對個案的心情,反而影響工作品質(無意識中把怒氣轉嫁到個案身上-像是覺得個案很煩、為什麼老是講不聽,之類的),就會使得原本是為了逐步累積作為行動心理師的實力,卻遭到更多的不順利。
因此不論是個案的福祉、心理師的權益、或是治療合作的結構,慢慢地練習在系統合作時都能先溝通、互相理解對方的立場,就有機會慢慢磨合出比較順暢,與系統之間溝通、合作、思考處理個案的方式。
[1]現階段機構能提供1600元/次~50-60分鐘的諮商治療費用,我個人覺得已經是相當不錯的了。在5年前左右,經常聽到的是800-1000元/次~45-50分鐘的價格。我覺得諮商費用的合理與否,或許很難以數字來界定,但是當回過頭來思考,當心理師(們)接受自己的治療、督導、固定課程的訓練所花費的時間與金錢,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試圖在在短短的時間內聽懂個案所說的困難與需求,或許價格本身也就反映了諮商治療工作的內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