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魅力再編輯——看見生活在風中的人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透過地方內容整理與「再編輯」,發現地方獨有的人文風土與更多生活能源的選擇與可能。近岸永續發展基金已投入地方3年多的累積,將彰化縣沿海六鄉鎮作為挖掘調查場域,工作項目分為地方關係人物風土訪談與能源生活兩大領域,透過田調訪談過程中受訪者間不同視野及觀點,紀錄離岸風電計畫對地方所帶來的擾動。


彰化沿海,近年來已成為許多風機的所在地。(鹿港囝仔提供)

彰化沿海,近年來已成為許多風機的所在地。(鹿港囝仔提供)


提到彰化的沿海地區,你會想到些什麼呢?是滿布在潮間帶的蚵棚、強勁的東北季風,又或是杳無人煙的景象?隨著永續能源的發展趨勢,台灣海峽作為絕佳的風場之一,風機的進駐悄悄改變了這裡的日常景象,而在這裡生活的人們,也隨著這樣的轉變,出現了許多有別於以往的思維與生活方式。


《地方魅力再編輯》十篇圖文,從產業現場、公民社會到地方治理,在不同的環節當中,讓我們一起重新認識彰化沿海鄉鎮正在經歷的轉變。


產業轉型的現場實踐:在變遷中尋找新平衡


在全球環境變遷與產業發展迅速演進的背景下,彰化沿海的傳統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挑戰。無論是福興鄉的酪農業,抑或線西塭仔港的漁業,都必須在氣候變遷與產業變革的夾縫中尋求生存之道。


〈風中的牛群——來自沿海地帶的養牛人們探討福興鄉酪農業在當地自然條件與政策支持下,發展成為台灣乳業重鎮的歷程,氣候變遷帶來極端天氣,使產業面臨巨大挑戰,為此酪農業者開始探索循環經濟模式,減少對進口飼料的依賴,並透過技術革新與經營策略調整,尋求更永續的發展方式,以確保產業能在變動的環境中穩定成長。


〈海上的守護者:從漁民到風機戒護員的轉型之路則聚焦彰化線西塭仔港漁民因應離岸風電發展而進行的產業轉型。傳統漁業受到影響,部分漁民選擇成為風機戒護船船員,協助確保風電工程安全進行。戒護船的職責包括維護施工區域秩序、清除海上廢棄物、進行安全巡邏,以及擔任工程團隊與當地漁民間的溝通橋樑。這一轉型不僅提供了新的經濟機會,也促成了漁業與再生能源產業的共存與合作。


然而,隨著產業發展的新契機浮現,除了傳統產業的轉型之外,也開始有許多青年選擇回到家鄉,在熟悉的土地上開展不同於以往的職涯道路。無論是投入離岸風電產業,還是透過地方創生尋找新的經濟模式,這些年輕人的回歸,不只是個人的選擇,更反映出地方產業如何在變遷中重塑自身價值,為家鄉帶來新的可能性。


〈意料之外的回家風景—揭開離岸風電工作幕後實錄描述彰化青年因加入離岸風電產業而回鄉工作的經歷與影響,他們因不同原因選擇這條職業道路,但都意外獲得了留在家鄉的機會,減少通勤時間、增進與家人的相處。起初,家人對於這個新興產業抱持疑慮,但透過不斷溝通與說明,家人們也逐漸接受並認同這份工作的發展潛力。


〈風灣的船:從餐桌到循環經濟,芳苑地方物產與文化的再發現則透過「風灣的船」團隊的視角,來看見如何透過地方物產與循環經濟來活化芳苑地區。他們將食物、生態、永續與美學結合,試圖提升地方認同感,團隊的實踐涵蓋無藥物養殖、動物友善畜牧、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等,並透過產品設計與市場行銷賦予廢棄物新的價值,藉此回應永續議題。最終,他們希望讓更多人透過食農教育與地方品牌認識芳苑,並透過文化與經濟的連結,實現環境與社會共生共好。


這些故事交織出彰化沿海產業轉型與青年回流的多重面貌,從漁民與酪農的適應與創新,到年輕世代在家鄉探索新機會,無論是透過風電、循環經濟,還是地方創生,他們都在變遷中尋找平衡點。


公民力量與綠色轉型:台灣能源未來的共同挑戰


在全球能源轉型的浪潮下,個人選擇、地方文化與環境保護正交織出一幅複雜而緊密的圖像。從日常生活的節能行動,到離岸風電對海洋文化與漁業的衝擊,再到破解常見的節能迷思,這些議題不僅關乎國家政策,更與每個人的行動息息相關。唯有在公民參與、在地文化理解與正確能源觀念的共同推動下,台灣才能在轉型的道路上兼顧永續發展與社會共榮。


從生活到生態:公民如何參與台灣的綠色未來?〉,探討公民如何透過日常行為參與能源轉型,強調個人的能源選擇對環境影響深遠,能源轉型不僅是政府與企業的責任。台灣在能源轉型過程中面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重挑戰,推動轉型時應兼顧地方生態與長期影響,採取「共存共榮」的發展模式。隨著風電建設加速,民眾對生態影響的認識尚需提升,因此需要加強公民教育,讓大眾理解日常行為的環境影響。政府則需加強監管,實現環境與經濟的雙贏。通過這些措施,台灣可望成為全球能源轉型與生態保護的典範。


許震唐眼中的彰化離岸風電:文化、環境與經濟的交織〉則指出離岸風電發展對彰化沿海的文化、環境與經濟的影響。風電建設對海洋文化資產造成衝擊,應透過田野調查來理解當地漁業與文化的歷史脈絡,以促進產業與在地文化共存,海洋資源應屬於公共領域,開發過程需保障漁民的生存權益,同時考量生態保護與文化延續,才能達成企業、社會與環境的多贏局面。


破解五大節能誤區!能源節約指南,讓你輕鬆省電!〉針對五種常見的節能迷思進行破解,例如頻繁開關冷氣反而增加耗電量、除濕機比冷氣除濕更節能、冰箱儲存方式影響電力消耗,以及電動車的長期碳排放效益。透過調整日常用電習慣,個人也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為環境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這些討論提出台灣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的挑戰,也強調了每個公民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無論是從日常節能行為、風電產業與地方文化的交織,還是破解節能迷思,都是邁向永續未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地方教育與治理的共生力量:創新與韌性並行的永續路徑


在當前社會變遷與環境挑戰的背景下,地方教育與治理的創新實踐正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透過教育的力量,不僅能夠提升居民對環境與社會議題的認識,還能激發社區的集體行動,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與社會共融。無論是在學校中啟發學生對未來的思考,還是圖書館成為環境教育的橋樑,或是在地方社區中積極推動綠能與產業轉型,這些努力不僅豐富了地方教育的內涵,也為地方治理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


〈風頭水尾的教育新想像:當孩子成為風,就會自帶能量〉討論「風動.轟動」夏令營如何結合綠能教育與學生的未來想像,這樣的嘗試不僅是暑期課程,更是一個引發學生思考未來以及教學實驗的契機。課程將科學、綠能、藝術等內容融入教學,並透過學校之間的合作與資源共享,促進整體社區教育品質的提升。


〈海廢化身藝術創作:伸港圖書館的環境教育創新實驗〉則探討伸港圖書館如何巧妙運用館藏資源,成為推動社區環境教育與文化創新的重要場所。透過各類活動與閱讀資源,圖書館積極將SDGs等全球議題引入社區,激勵居民從閱讀中汲取永續發展與環保的知識,並強調每位社區成員在環境保護運動中的角色與責任。此外,圖書館也有效地串聯周邊的教育資源,協同提升社區對海洋保護的關注與意識。


〈彰化沿海的韌性:從貧脊之地到永續發展的綠能未來〉聚焦於彰化沿海地區如何利用離岸風電計畫來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並解決環境變遷與社會挑戰,隨著風力發電場的建設,並透過資源與企業合作,促進農業與畜產業的轉型,打造具韌性的社區。


這些地方教育與治理的創新實踐,正是當前社會面對環境變遷與資源挑戰時,積極探索的多元回應。從學校、圖書館到地方政府,這些實踐不僅在知識層面深化了居民的環保意識,還進一步促使社會各方力量聚集,共同思考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願景,這些努力都為地方治理提供了全新的動能。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地方教育與治理如何成為一體,攜手走向更加韌性、更加可持續的未來,是台灣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關鍵課題。


探索彰化沿海多重轉型的可能性


透過對地方內容的整理與「再編輯」,我們深入揭示了彰化沿海獨特的人文風貌。這些故事從產業轉型、青年回流到公民力量推動綠色轉型等層面,展現了地方社會如何在全球變遷的浪潮中尋找新的平衡,並開創出一條具韌性的永續發展之路。


誠摯邀請讀者深入細讀每一篇文章,從不同視角探索彰化沿海,如何在風電發展與循環經濟等領域尋求轉型契機,並啟發更多地方在環境與社會共同面對挑戰時,實現共生共榮。每一個故事背後,都是當地居民以創新思維應對現實挑戰的實際經歷,也為台灣的綠色未來貢獻著智慧與力量。

avatar-img
12會員
29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找尋地方文化和體制教育的交會點,共同思考如何將生活中的每個大小事物,轉譯成教育現場的學習元素,不管是田野調查的觀點、地方文學的解析,或者是我們實際走進教育現場的課程案例,期盼更多人一起投入地方教育的工作領域,作為地方社會與體制教育的橋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蔗青文化工作室 的其他內容
自2020年起,彰化縣在過往數年時間陸續裁撤大城鄉永光國小、頂庄國小及潭墘國小,2025年1月17日晚間,彰化縣民靖國小舉辦改制竹塘國小分校公聽會,是繼2023年以來再度有小學進入專案評估以及裁併程序,彰化縣政府教育處在會中說明未來規劃,而家長及地方民眾也提出許多質疑與不解。
《落濁lo̍h lô》這支作品不僅是與觀眾互動的媒介,也是我們與這片土地的對話。藉由這次演出,我們可能不只是希望講述濁水溪的故事,而是想邀請觀眾共同思考:對於我們身處的這片土地,我們該如何去親近她並理解她呢?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以彰化縣人口持續流失的狀態,與代理教師不合理的薪資條件,教育人才該如何回到地方,並維繫教育品質穩定不衰退,是個極需正視的重要課題,地方創生積極提倡青年回到地方深耕,卻忽略教育同樣是落地生根的路徑之一,始終未能保障代理及代課教師的權益,即使青年有意願回到家鄉任教,但卻找不到一個能夠安穩的棲身之處。
自2020年起,彰化縣在過往數年時間陸續裁撤大城鄉永光國小、頂庄國小及潭墘國小,2025年1月17日晚間,彰化縣民靖國小舉辦改制竹塘國小分校公聽會,是繼2023年以來再度有小學進入專案評估以及裁併程序,彰化縣政府教育處在會中說明未來規劃,而家長及地方民眾也提出許多質疑與不解。
《落濁lo̍h lô》這支作品不僅是與觀眾互動的媒介,也是我們與這片土地的對話。藉由這次演出,我們可能不只是希望講述濁水溪的故事,而是想邀請觀眾共同思考:對於我們身處的這片土地,我們該如何去親近她並理解她呢?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以彰化縣人口持續流失的狀態,與代理教師不合理的薪資條件,教育人才該如何回到地方,並維繫教育品質穩定不衰退,是個極需正視的重要課題,地方創生積極提倡青年回到地方深耕,卻忽略教育同樣是落地生根的路徑之一,始終未能保障代理及代課教師的權益,即使青年有意願回到家鄉任教,但卻找不到一個能夠安穩的棲身之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社區再造的推動,各地社區都積極投入營造工作,希望打造出更有特色、更有活力的社區。然而,在推動社區再造的過程中,也常常會遇到一些難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地方創生,豐原需要的是什麼? 是場場煙火般的活動,還是一次性的旅客潮? 是日漸式微的傳統產業,還是轉型的契機? 我認為,
Thumbnail
用不同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臺灣,無論好壞與否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正是造就臺灣獨特的所在,這一切都將留在我們每個人記憶裡。
台灣剛開始開放觀光時,一般的民眾先去的都是東南亞! 那個時候回來的人,開口閉口都是當地的窮和落後。慢慢地,我們開始去享受當地沒有工業的自然景觀,也理解到我們眼中的窮,卻是當地人舒適悠閒的生活。 隨著時變境遷,我們也慢活了起來。當然,心境和當地人是不同的,但結果好像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選擇了如此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不定期更新台灣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離岸風場環評進度 Updates on Zonal Development phase(Round 3) Taiwan offshore wind project EIA review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地方創生的基本執行單位是鄉鎮市區,要扛KPI的也是鄉鎮市區公所,有關鄉鎮市區內的分區規劃、凝聚居民共識、尋找在地特色、號召居民參與、促進異業合作、建立共用平台、協助對外推廣、尋求中央資源....都是鄉鎮市區公所該做的事,而遺憾的是,台灣的368鄉鎮市區公所在地方創生幾乎都變成了隱形人,沒有角色、也找
Thumbnail
地方創生相較於社區營造,更顯現出發展規模聚集經濟的效益,其經濟含量顯然超過社區營造。 此外,地方創生需借重中央經濟面引導的政策指示,代表著某種程度或不同層面之中央對地方事務的介入。另方面,地方創生非常強調中央有扮演較積極角色的必要,這樣地方才能獲得建設性的相關協力。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社區再造的推動,各地社區都積極投入營造工作,希望打造出更有特色、更有活力的社區。然而,在推動社區再造的過程中,也常常會遇到一些難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地方創生,豐原需要的是什麼? 是場場煙火般的活動,還是一次性的旅客潮? 是日漸式微的傳統產業,還是轉型的契機? 我認為,
Thumbnail
用不同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臺灣,無論好壞與否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正是造就臺灣獨特的所在,這一切都將留在我們每個人記憶裡。
台灣剛開始開放觀光時,一般的民眾先去的都是東南亞! 那個時候回來的人,開口閉口都是當地的窮和落後。慢慢地,我們開始去享受當地沒有工業的自然景觀,也理解到我們眼中的窮,卻是當地人舒適悠閒的生活。 隨著時變境遷,我們也慢活了起來。當然,心境和當地人是不同的,但結果好像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選擇了如此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不定期更新台灣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離岸風場環評進度 Updates on Zonal Development phase(Round 3) Taiwan offshore wind project EIA review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地方創生的基本執行單位是鄉鎮市區,要扛KPI的也是鄉鎮市區公所,有關鄉鎮市區內的分區規劃、凝聚居民共識、尋找在地特色、號召居民參與、促進異業合作、建立共用平台、協助對外推廣、尋求中央資源....都是鄉鎮市區公所該做的事,而遺憾的是,台灣的368鄉鎮市區公所在地方創生幾乎都變成了隱形人,沒有角色、也找
Thumbnail
地方創生相較於社區營造,更顯現出發展規模聚集經濟的效益,其經濟含量顯然超過社區營造。 此外,地方創生需借重中央經濟面引導的政策指示,代表著某種程度或不同層面之中央對地方事務的介入。另方面,地方創生非常強調中央有扮演較積極角色的必要,這樣地方才能獲得建設性的相關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