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地方內容整理與「再編輯」,發現地方獨有的人文風土與更多生活能源的選擇與可能。近岸永續發展基金已投入地方3年多的累積,將彰化縣沿海六鄉鎮作為挖掘調查場域,工作項目分為地方關係人物風土訪談與能源生活兩大領域,透過田調訪談過程中受訪者間不同視野及觀點,紀錄離岸風電計畫對地方所帶來的擾動。
彰化沿海,近年來已成為許多風機的所在地。(鹿港囝仔提供)
提到彰化的沿海地區,你會想到些什麼呢?是滿布在潮間帶的蚵棚、強勁的東北季風,又或是杳無人煙的景象?隨著永續能源的發展趨勢,台灣海峽作為絕佳的風場之一,風機的進駐悄悄改變了這裡的日常景象,而在這裡生活的人們,也隨著這樣的轉變,出現了許多有別於以往的思維與生活方式。
《地方魅力再編輯》十篇圖文,從產業現場、公民社會到地方治理,在不同的環節當中,讓我們一起重新認識彰化沿海鄉鎮正在經歷的轉變。
在全球環境變遷與產業發展迅速演進的背景下,彰化沿海的傳統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挑戰。無論是福興鄉的酪農業,抑或線西塭仔港的漁業,都必須在氣候變遷與產業變革的夾縫中尋求生存之道。
〈風中的牛群——來自沿海地帶的養牛人們〉探討福興鄉酪農業在當地自然條件與政策支持下,發展成為台灣乳業重鎮的歷程,氣候變遷帶來極端天氣,使產業面臨巨大挑戰,為此酪農業者開始探索循環經濟模式,減少對進口飼料的依賴,並透過技術革新與經營策略調整,尋求更永續的發展方式,以確保產業能在變動的環境中穩定成長。
〈海上的守護者:從漁民到風機戒護員的轉型之路〉則聚焦彰化線西塭仔港漁民因應離岸風電發展而進行的產業轉型。傳統漁業受到影響,部分漁民選擇成為風機戒護船船員,協助確保風電工程安全進行。戒護船的職責包括維護施工區域秩序、清除海上廢棄物、進行安全巡邏,以及擔任工程團隊與當地漁民間的溝通橋樑。這一轉型不僅提供了新的經濟機會,也促成了漁業與再生能源產業的共存與合作。
然而,隨著產業發展的新契機浮現,除了傳統產業的轉型之外,也開始有許多青年選擇回到家鄉,在熟悉的土地上開展不同於以往的職涯道路。無論是投入離岸風電產業,還是透過地方創生尋找新的經濟模式,這些年輕人的回歸,不只是個人的選擇,更反映出地方產業如何在變遷中重塑自身價值,為家鄉帶來新的可能性。
〈意料之外的回家風景—揭開離岸風電工作幕後實錄〉描述彰化青年因加入離岸風電產業而回鄉工作的經歷與影響,他們因不同原因選擇這條職業道路,但都意外獲得了留在家鄉的機會,減少通勤時間、增進與家人的相處。起初,家人對於這個新興產業抱持疑慮,但透過不斷溝通與說明,家人們也逐漸接受並認同這份工作的發展潛力。
〈風灣的船:從餐桌到循環經濟,芳苑地方物產與文化的再發現〉則透過「風灣的船」團隊的視角,來看見如何透過地方物產與循環經濟來活化芳苑地區。他們將食物、生態、永續與美學結合,試圖提升地方認同感,團隊的實踐涵蓋無藥物養殖、動物友善畜牧、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等,並透過產品設計與市場行銷賦予廢棄物新的價值,藉此回應永續議題。最終,他們希望讓更多人透過食農教育與地方品牌認識芳苑,並透過文化與經濟的連結,實現環境與社會共生共好。
這些故事交織出彰化沿海產業轉型與青年回流的多重面貌,從漁民與酪農的適應與創新,到年輕世代在家鄉探索新機會,無論是透過風電、循環經濟,還是地方創生,他們都在變遷中尋找平衡點。
在全球能源轉型的浪潮下,個人選擇、地方文化與環境保護正交織出一幅複雜而緊密的圖像。從日常生活的節能行動,到離岸風電對海洋文化與漁業的衝擊,再到破解常見的節能迷思,這些議題不僅關乎國家政策,更與每個人的行動息息相關。唯有在公民參與、在地文化理解與正確能源觀念的共同推動下,台灣才能在轉型的道路上兼顧永續發展與社會共榮。
〈從生活到生態:公民如何參與台灣的綠色未來?〉,探討公民如何透過日常行為參與能源轉型,強調個人的能源選擇對環境影響深遠,能源轉型不僅是政府與企業的責任。台灣在能源轉型過程中面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重挑戰,推動轉型時應兼顧地方生態與長期影響,採取「共存共榮」的發展模式。隨著風電建設加速,民眾對生態影響的認識尚需提升,因此需要加強公民教育,讓大眾理解日常行為的環境影響。政府則需加強監管,實現環境與經濟的雙贏。通過這些措施,台灣可望成為全球能源轉型與生態保護的典範。
〈許震唐眼中的彰化離岸風電:文化、環境與經濟的交織〉則指出離岸風電發展對彰化沿海的文化、環境與經濟的影響。風電建設對海洋文化資產造成衝擊,應透過田野調查來理解當地漁業與文化的歷史脈絡,以促進產業與在地文化共存,海洋資源應屬於公共領域,開發過程需保障漁民的生存權益,同時考量生態保護與文化延續,才能達成企業、社會與環境的多贏局面。
〈破解五大節能誤區!能源節約指南,讓你輕鬆省電!〉針對五種常見的節能迷思進行破解,例如頻繁開關冷氣反而增加耗電量、除濕機比冷氣除濕更節能、冰箱儲存方式影響電力消耗,以及電動車的長期碳排放效益。透過調整日常用電習慣,個人也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為環境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這些討論提出台灣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的挑戰,也強調了每個公民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無論是從日常節能行為、風電產業與地方文化的交織,還是破解節能迷思,都是邁向永續未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當前社會變遷與環境挑戰的背景下,地方教育與治理的創新實踐正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透過教育的力量,不僅能夠提升居民對環境與社會議題的認識,還能激發社區的集體行動,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與社會共融。無論是在學校中啟發學生對未來的思考,還是圖書館成為環境教育的橋樑,或是在地方社區中積極推動綠能與產業轉型,這些努力不僅豐富了地方教育的內涵,也為地方治理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
〈風頭水尾的教育新想像:當孩子成為風,就會自帶能量〉討論「風動.轟動」夏令營如何結合綠能教育與學生的未來想像,這樣的嘗試不僅是暑期課程,更是一個引發學生思考未來以及教學實驗的契機。課程將科學、綠能、藝術等內容融入教學,並透過學校之間的合作與資源共享,促進整體社區教育品質的提升。
〈海廢化身藝術創作:伸港圖書館的環境教育創新實驗〉則探討伸港圖書館如何巧妙運用館藏資源,成為推動社區環境教育與文化創新的重要場所。透過各類活動與閱讀資源,圖書館積極將SDGs等全球議題引入社區,激勵居民從閱讀中汲取永續發展與環保的知識,並強調每位社區成員在環境保護運動中的角色與責任。此外,圖書館也有效地串聯周邊的教育資源,協同提升社區對海洋保護的關注與意識。
〈彰化沿海的韌性:從貧脊之地到永續發展的綠能未來〉聚焦於彰化沿海地區如何利用離岸風電計畫來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並解決環境變遷與社會挑戰,隨著風力發電場的建設,並透過資源與企業合作,促進農業與畜產業的轉型,打造具韌性的社區。
這些地方教育與治理的創新實踐,正是當前社會面對環境變遷與資源挑戰時,積極探索的多元回應。從學校、圖書館到地方政府,這些實踐不僅在知識層面深化了居民的環保意識,還進一步促使社會各方力量聚集,共同思考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願景,這些努力都為地方治理提供了全新的動能。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地方教育與治理如何成為一體,攜手走向更加韌性、更加可持續的未來,是台灣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關鍵課題。
透過對地方內容的整理與「再編輯」,我們深入揭示了彰化沿海獨特的人文風貌。這些故事從產業轉型、青年回流到公民力量推動綠色轉型等層面,展現了地方社會如何在全球變遷的浪潮中尋找新的平衡,並開創出一條具韌性的永續發展之路。
誠摯邀請讀者深入細讀每一篇文章,從不同視角探索彰化沿海,如何在風電發展與循環經濟等領域尋求轉型契機,並啟發更多地方在環境與社會共同面對挑戰時,實現共生共榮。每一個故事背後,都是當地居民以創新思維應對現實挑戰的實際經歷,也為台灣的綠色未來貢獻著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