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s
台灣於1987年解嚴,但早在解嚴前,台灣的方向就已經著手從工業轉往科技發展。當年的政委李國鼎,注意到了遠在美國的張忠謀,張忠謀也在尋找一大展身手的機會,跨兩地的緣分,讓台灣順利轉向科技發展,拉起台灣新一波的經濟成長。如張忠謀創辦人所說,台積電已成兵家必爭之地,半導體、精密科技、工業匯聚而成的產業聚落,在今日的國際政經下,著實演變成一個危與機的局勢,同時,張創辦人也用半導體替全世界敲響了新時代的鐘聲,有如納斯達克敲鐘儀式般的脆耳與雀躍。
台灣的強項在於硬體,這眾所周知,這是台灣過去幾十年累積下來的技術、知識與文化,但在新時代的巨變下,各國不得不朝「軟硬」及「虛實」下去整合發展,有企業家甚至選了一條讓我百思不解的產業,走一條看似偏離軌道、人煙相對稀少的道路,但目的都是在於串聯未來的發展,只是沒想到有人歪的幅度居然比我還大。
回到書籍「張忠謀自傳-下冊」,雖然無法複製他人的成功,但至少可以去看他的人生途程與決策思維,雖然同樣的決策思維在未來甚至未來的未來不一定適用,但可以做為下一個突破的經驗參考。
這一階段,可以說是Moriss學習與歷練的時期,從業務、財務、技術、領導、策略,以及品質全部一條龍的串連起來,而且是以高處往下看,但這個部分比較算是微觀,包括德儀的東南亞也是他親至到當地視察、設立。如果說,領導人要有宏觀的洞察,那這個階段就含括微觀的建立,小至架構、流程與細節執行。
社會發展的不變定律就是越來越競爭,除非後面有一全球事件讓他重新歸零再來。過去,各國專注在專業分工,但現在已經在強調整合,包括軟硬整合與虛實的整合,社會也由過往的線性轉向非線性的複雜化。
或許Moriss本身就打算朝領導人方向走,總經理只是他設定的一個過程;也或許他原本的設定就是成為總經理,只是因緣際會的讓他成為了公司創辦人。但不管是哪個,這個時期都是一個很好的基礎紮根期。
包括東南亞的設立與良率差異分析,這些經歷很好的連接了未來的台積電,說不定在德儀時期,他內心就有大展身手的想法,只是自己沒察覺,就像心理學所說的,淺意識驅動你的行為,只是你有沒有察覺跟接受而已。
德儀、通用的經驗、經營顧問到後面的工研院技術轉移,到台積電,這太協調了!
如果是這樣,那下山驛站只是順心而已?
Moriss提及徳儀時期兩項專案進展狀況不佳的案例,一是「家用電腦」,二是「機器人」,Moriss稱夏伯特的理念很有遠見,但比現實早了幾十年,關鍵在於積體電路一直到90年代才有足夠的低價,而家用電腦發展狀況都不好了,談何機器人?
但一個問題來了,按照Moriss的觀點,若他是領導人,他會下達停止專案,等待時機點到了再進行,但研發都是錢跟時間砸出來的,我不想無效燒錢,他也不想無效燒錢,那要燒誰的錢讓專案持續推進,如果所有人都保持極度理性,都在等時機,前進的動力就停滯了,恰巧,台灣就設立了工研院。
工研院的設立應對及解決了上述的問題狀況,也正如張創辦人的觀點,工研院的最終目的還是在於將開發的成果轉移到企業,才能真正達到工研院設立的目的,而工研院也必須向民間企業酌收研發費用,以維持財務穩健。
不得不說,除了張忠謀,當年台灣某些決策者的眼光是真的精準,但要說是他們看得準,還是技術突破和資金的投入,論定未來? 看準,但未來受到外部環境變動而影響的事件好像也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