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自己重返職場的時候,也不是很順遂。也因此,回老家,將生活成本壓至零,才有辦法透過時間去換取空間。否則,在人生低潮期,還要受到生活成本的壓迫,生活上想要穩下來的難度就會大幅提升。
空窗四年又30多歲的女生要找工作本相對弱勢,當初面試一家企業,在面試的對話過程中,我發現他的母公司是一家規模不小,且符合趨勢潮流的企業!
我很珍惜這份工作,一進公司就卯足了全力,只是我後來發現,原來這家公司的部門目前遇到交接上的問題。
過去的事情我不了解,只知道一位職場新手的同事,因適應狀況不好,外加幾個資深同事又相繼離職而導致公司作業因為一個部門的混亂而受耽擱。
因適應不良,外加與他部門的相處不容,導致衝突平凡,在我到任一個禮拜後,那位職場新人就默默的離職了,只留了一頂白色安全帽在我桌上!(到廠內看成品,需帶安全帽才符合安全規範),真貼心 ~~
還好,即便空窗了四年,但總歸還是老本行,外加之前投資時對公司、產業、組織,看的都比以往多,所以後面的作業基本上都順利的應對、克服,而且我現在也學會去看問題的本質,就連我自己都覺得過去的四年是我成長最多的幾年。
總而言之,公司各階層、各部門都開心,我也開心。
雖然那位新人將問題歸咎在前任只教他兩個月就離職,但我自己認為最大的問題應該是他的作業流程。就是之前談到的流程與組織架構,如果沒有組織架構,做起事來就會特別的混亂,還有一點就是不夠了解整個公司的基本運作模式。 (如果了解的話,對工作的上手度也會有幫助。)
其實,我們工作所做的都是執行端的部分,管理階層管理人員,也觀看局勢的變化,並依據局勢的變化作應對決策,而底下的人就是負責把細項工作做好。
這些細項工作說繁雜是有些小繁雜,但只要你設立好一個作業流程,都是可以順心完成的。就像公司的生產會有生產流程圖、廠內的動線規劃也會有他規劃的依據。就以品管部門來說,品管部大多都會設在成品區的附近,不會設在流程第一站的附近,因為沒效率。但很多細節確實是需要經驗去摸索的,就像我過去的轉型、投資失敗也是。
因為是子公司,組織規模相對小,所以剛好也有機會可以聽到一些決策者的談話。我自己也會去想關於< 結構性獲利能力 >這部分。
那群人,在看到未來市場的需求後,是怎麼去獲取,甚至是在技術方面有所突破,讓公司規模越來越大? 關鍵零組件,一開始是日本的優勢,但別說技術,就連「設備 」,都不會輕易的讓他人獲得,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為什麼連機台設備都是自製,是成本? 增加進入門檻? 還是有其他原因...? 有時候還是可以想想。
而且一個破銅爛鐵所打造起來的機台+模具,連結一台觸控式的程式設定螢幕,居然產出了這樣一個高毛利的產品,"製造業" 跟 "服務業" 果然有很大的不同。
一邊是模具與機台,一邊是高檔咖啡機
雖然我的家人(債權人),時不時就會板著一張臉跟我討錢,但我這個人什麼沒有就是臉皮最厚,這時就要冷靜、理性的向他報告現在的財務及各方面狀況,讓他了解到這筆錢是有歸還的可能性,甚至如果狀況允許,自己是會報恩的,但前提是,要給我時間去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