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篇: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吵架?從「一追一逃」模式來看伴侶的關係修復!
本文將持續探討,如何透過理解關係中的彼此,讓吵架從關係殺手變成關係「推手」
原本相愛的我們,關係怎麼會變成這樣 ......
小涵坐在沙發上,眼淚不受控制地流下來
他望著眼前的伴侶阿誠,覺得自己被遺棄了 ....
/
「每次我說話,你都不理我!」他憤怒地喊道:「到底要我說幾次,你才會在乎?」
阿誠皺著眉,深吸一口氣,沒有回應。他知道,無論他說什麼,最後都只會讓爭吵變得更激烈。所以他選擇沈默
/
小涵看著他的表情,心裡更是翻騰 ——他一定是不愛我了,才會對我這麼冷漠!
/
這樣的爭吵,已經不知道發生多少次了。從一開始的「為什麼你不回訊息?」到「你為什麼老是忽略我?」最後變成「你根本不愛我了!」小涵覺得自己像個不被重視的人,而阿誠則覺得,每一次對話都變成批評,讓他越來越想逃離。
/
「我們是不是根本不適合?」小涵想。
「是不是我怎麼做都不對?」阿誠想。
/
但事實上,這樣的互動,並不是誰對誰錯,而是一種 常見的關係模式——「一追一逃」的互動。這種模式的背後,其實隱藏著深層的情感需求。而當我們開始理解彼此的需求,關係就有機會真正變得緊密。
/
或許陷入一追一逃關係模式的你,內在也有這些疑惑 ......
-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吵架?而這樣的模式該怎麼改變?」
- 「為什麼越愛一個人,卻越容易讓對方受傷?」
接下來,讓我們用「情緒焦點取向治療」(EFT)的觀點,
來解析關係中的這種惡性循環,找到真正的解方 ......
二、從 EFT 的角度看依附關係
「我們的關係,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看依附關係的影響
在親密關係中,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關鍵問題:
「當我需要你的時候,你會在嗎?」
這是一種「依附需求」,它來自我們童年時的依戀模式,影響我們如何與伴侶互動
- 焦慮型依附者(追的人):渴望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害怕被忽略,因此會不斷追問、指責,甚至情緒化地測試對方的愛。
- 逃避型依附者(逃的人):害怕衝突、害怕被批評,因此會選擇退縮、冷漠,甚至直接不回應,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這種互動模式,長期下來,會讓關係變得 疲憊、無力,甚至逐漸破裂
/
吵架不是問題,惡性循環才是關鍵
小涵的指責,讓阿誠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都不夠好,於是他開始逃避;阿誠的逃避,讓小涵更害怕自己不夠重要,所以她更焦慮、更努力追問……
這個模式一旦啟動,兩個人都覺得自己才是受害者,
但其實,沒有人想傷害對方,彼此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尋求安全感
/
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種模式就會持續下去,甚至影響整段關係的發展 ....
- ❌ 關係越來越冷淡,親密感下降
- ❌ 雙方都覺得「怎麼做都不對」,開始心灰意冷
- ❌ 最後,可能導致關係破裂,即使還愛著對方,也不得不放手
但如果我們願意看見彼此的真正需求,這個惡性循環是可以被打破的!
三、如何打破「一追一逃」模式,讓關係變得更緊密?
💡 第一步:辨識「一追一逃」模式,理解彼此的內在動機
下一次當你們爭吵時,試著問自己:
- 「我是『追的人』,還是『逃的人』?」
- 「對方這樣做,是不是因為他/她害怕被忽略?還是害怕衝突?」
💡 小提醒:當你意識到這不是「對方故意這樣對你」,
而是他/她其實也很害怕時,光是這個改變,就能讓你們的互動有所不同
/
當你發現自己或伴侶又開始進入這個模式時
試著先停下來,不要急著反應,而是問自己:
- 「他這麼做,背後真正的情緒和需求是什麼?」
- 「我現在的反應,是真的有幫助,還是讓對方更害怕?」
例如:
- 舊模式:阿誠沈默不語,小涵越來越激動,大喊:「你就是不在乎我!」
- 新模式:小涵深吸一口氣,改說:「當你不說話的時候,我會覺得你不在乎我,我其實是想知道,你現在在想什麼?」
這個改變,能讓彼此的對話從「指責」轉向「理解」,為溝通創造更安全的空間。
/
💡 第二步:改變溝通方式,創造更安全的對話
用「表達感受」取代「指責」
🚫 舊的方式:「你根本不關心我!」(批評)
✅ 新的方式:「我需要你陪我聊聊,因為這讓我感覺被重視。」(表達需求)
✔ 學會練習「安全對話」
可以嘗試這樣的對話方式:
- A:「當你不回應我時,我會覺得自己不被重視,這讓我很難過。」
- B:「我不是不在乎,而是我有點不知該怎麼回應,怕說錯話讓你更生氣。」
- A:「我懂了,我希望你可以試著告訴我你的感受,這樣我才不會覺得我們越來越遠。」
- B:「好,我會試試看。」
這樣的對話,能讓彼此更靠近,而不是在衝突中不斷推開對方
/
💡 第三步: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讓彼此安心
在關係裡,最重要的是 讓彼此感受到安全感,讓彼此知道「我會在這裡」
Sue Johnson 在 EFT 中提到,愛的關鍵是 「A.R.E.」
(Accessible, Responsive, Engaged):
- Accessible(可接近性):當我需要你的時候,你會在嗎?
- Responsive(回應性):當我表達需求時,你會回應我嗎?
- Engaged(投入度):你願意花時間與我建立連結嗎?
當伴侶能夠感受到這三個元素,關係就會變得更穩固,衝突也會逐漸減少。
因此試著做看看以下的練習:
- 當對方靠近時,學習回應他/她的需求:「我在這裡,我願意聽你說。」
- 當對方害怕時,給予安撫,而不是冷漠回應:「我知道你害怕,我不是不在乎你。」
當你們彼此開始學習「回應對方的情感需求」,你們的關係就會變得更緊密,
而不是一再陷入「誰對誰錯」的爭吵裡
四、關係的轉變:從誤解到理解,從恐懼到連結
當小涵和阿誠開始學習 EFT 的對話方式,或許故事的走向就會慢慢變成 ....
/
- 小涵開始用更溫和的方式表達需求,她告訴阿誠:
「當你不回應時,我會覺得很孤單。」 - 阿誠開始試著回應小涵的情緒,他說:
「我不是不愛妳,而是我有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回應,怕自己說錯話。」
/
當小涵開始用「表達需求」代替「責怪」,阿誠也開始願意試著說出自己的感受。當他們開始理解彼此的害怕時,這讓他們的爭吵變少了,彼此的安全感也提升了💛
最重要的是,他們發現—— 彼此的行為,不是拒絕,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求救。
焦慮方的訊息:「拜託你看看我,告訴我你愛我。」
逃避方的訊息:「我真的很怕再吵架,我只想保護我們的關係。」
當我們用新的方式去理解彼此,我們就能真正修復關係,創造更深的親密連結。
結論:愛,不是改變對方,而是學習理解彼此
✔ 吵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理解對方的需求
✔ 當我們願意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愛,關係才會真正變得更好
✔ 如果你也希望改變關係,不妨給彼此一次機會,試著用不同的方式對話
研究顯示:伴侶關係中遇到的衝突問題,大多是永久性問題 (69%),鮮少是可解決的暫時性問題!這就代表,大部分的時候,你跟你跟另一半在吵的事情不會有解決方案,交往第一年的問題,到了第四年仍舊會吵架, 但如果你願意在吵架的過程中:
聽懂對方的表達,說清楚自己的需求
學會不怕吵架,而是懂得如何吵架
相信關係裡大部分的問題,都只是你們更靠近真實彼此的切入口
而在每一次的吵架中,你們會體驗到
原來關係是會越吵越好的!
因為你們都知道對方,願意承接你的恐懼,和你一起解決問題!
-----------------------------------------------------------------------------------------------------
如果你有親密關係的疑問,歡迎預約 曉曦的免費諮詢
諮詢辦法: 私訊 粉專,留言「我想了解親密關係」
或關注 MeetYourself_陪你癒見你自己,獲取更多有關心理健康的資訊喔!
-
我是曉曦,陪你走過黑暗遇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