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在熱鬧的聚會中,感到自己格格不入?
你是否覺得自己無法真正依賴任何人,卻又渴望深厚的連結?
你會不會在夜深人靜時,突然覺得內心空洞,卻又說不出原因?
心理學博士鍾妮斯‧韋伯(Jonice Webb)在《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一書中指出,這些現象可能與童年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CEN) 有關。這是一種無形卻深遠的影響,它讓人在成年後依然困在一種「想親近,卻又害怕」的矛盾之中。
什麼是童年情感忽視?
「忽視」意指缺乏足夠的關注與關心,而童年情感忽視則是指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未能察覺、回應或滿足其情感需求。這不代表父母是故意冷漠,而是他們可能自己就來自一個情感匱乏的家庭,於是無意間複製了這樣的互動模式。他們或許給予孩子物質上的照顧,但卻未能在情感層面與孩子建立真正的連結。
例如,當孩子受傷、哭泣時,這類父母可能會說:「這沒什麼,不要大驚小怪。」 當孩子感到挫折時,他們可能會回應:「這種事誰都會遇到,你自己想辦法解決。」 這樣的互動讓孩子在內心深處埋下了一個信念——「我的情緒不重要。」
你是否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影響?
如果你總覺得與人保持距離比較安全,
或是經常對自己過於嚴苛,你可能正在承受童年情感忽視的後果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跡象:
- 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即使是與親密的人在一起
- 不喜歡依賴別人,認為自己必須獨立解決所有問題
- 在尋求幫助時感到為難,甚至會覺得這是一種「示弱」
- 與人相處時經常感到不自在,無法真正放鬆
- 比對別人更嚴格,容易自責,難以原諒自己的錯誤
- 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即使看似成功,內心仍充滿懷疑
- 覺得愛動物比愛人容易,因為與人相處總是充滿不確定性
- 經常感到內在的空虛與不安,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如果你在這些敘述中看到了似曾相似的自己,
這並不代表你無法擁有幸福的關係,而是說明
你可能需要重新學習如何與自己的情緒建立連結!
童年情感忽視如何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
成長於情感忽視環境的人,在親密關係中往往會表現出以下特徵:
1. 你害怕「依賴」,卻又渴望被理解
你可能很享受獨立自主的感覺,甚至以此為榮,但當遇到困難時,卻很難向人尋求幫助。這導致你在人際關係中習慣扮演「照顧者」,卻不敢讓自己變成「被照顧者」
2. 你壓抑情緒,認為它們不重要
由於從小習慣「不要把事情搞得太情緒化」,你可能難以辨識自己的感受,也不知道該如何適當地表達它們。這可能讓你在關係中顯得冷漠,甚至讓伴侶誤以為你不夠在乎
3. 你對自己極度嚴苛,卻對別人寬容
你可能會告訴朋友:「沒關係,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但當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卻會不斷責怪自己:「怎麼可以這麼沒用?」 這種內在的批判,往往來自童年時期未曾被滿足的情感需求
如何療癒童年情感忽視,重建內在安全感?
童年情感忽視雖然影響深遠,但我們仍然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來修復內心的空缺
學會與自己的情緒重新連結
以下是一些具體的練習:
1. 建立「情緒詞彙」,練習辨識自己的感受
很多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對於自己的情緒變得遲鈍,甚至無法清楚地表達感受。你可以透過「感覺詞彙表」來幫助自己擴展對情緒的理解,例如:
- 「我不是只是『難過』,而是感到『被忽視』或『無助』。」
- 「我不是只是『生氣』,而是感到『被誤解』或『不被尊重』。」
2. 練習表達需求,學會「說不」
當你習慣壓抑自己的需求時,很容易在人際關係中過度付出,導致內心充滿疲憊與委屈。試著開始練習說「不」,從小事開始,例如:
- 「今天我有點累,可能沒辦法陪你出去。」
3. 學會接受幫助,讓自己變得「可依賴」
你並不需要獨自承擔一切,試著主動向值得信任的朋友或伴侶尋求幫助。當你讓自己被愛、被照顧時,你會發現這並不是一種「示弱」,而是一種連結的機會。
4. 培養「快樂優先」的習慣
很多受到情感忽視影響的人,習慣了「壓抑自我」,總是以他人的需求為優先。現在開始,試著問問自己:「什麼事情能讓我真正感到快樂?」 允許自己去做那些純粹為了取悅自己的事,比如看一本喜歡的書、吃一頓美味的餐點、參加一次旅行。
5. 練習溫柔對待自己,停止內在的自我批評
當你犯錯時,不要立刻責怪自己,而是試著用溫和的語氣對自己說:「我已經盡力了,下次會更好」。這種改變雖然不容易,但長期下來,能幫助你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認同。
結語:你值得被愛,也值得擁有深厚的連結
童年情感忽視雖然可能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但它並不代表我們無法擁有親密與幸福。當我們開始學會覺察、表達與接納自己的情緒時,內心的空缺將逐漸被填補,我們也能夠真正擁抱愛,並且讓愛流動。
💡 記住:你不需要完美,才能值得被愛
本文參考自:童年情感忽視(二版):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在人際的孤獨中找回被愛的勇敢!
關注 MeetYourself_陪你癒見你自己,獲取更多有關心理健康的資訊喔!
-
我是曉曦,陪你走過黑暗遇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