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錯科系,我的人生就毁了嗎? 選填志願前,你必須知道的五件事

選錯科系,我的人生就毁了嗎? 選填志願前,你必須知道的五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如果我選錯了,就毀了人生?」
「為什麼別人都知道自己要幹嘛,只有我迷茫?」
「選科系是不是在賭一輩子,萬一後悔怎麼辦?」

這些疑問,可能正困擾著你。但其實,這些焦慮的背後
並不是真的擔心選錯,而是 來自對「完美選擇」的執著
( 就像你費盡心思想找到你的 Mr. Right / Ms. Right一樣,但根本沒有這種東東!)

我們害怕做決定,因為擔心一旦選錯,就無法回頭
這種思維模式在生涯諮商中稱為「單一路徑思維」(one-path thinking)
它讓我們誤以為人生只有一條正確的道路,選錯了就再無機會

但事實是,人生沒有「唯一正確的選擇」,而是如何讓你的選擇變得更適合自己


選錯科系真的會毀了人生?我用我的故事告訴你 ...

學測成績公布的那天,我哭了很久。我以一分之差,錯失了準備三年、連申請資料都寫好的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對於一路名校光環的自己來說,這是一場毀滅性的打擊,我一度認為自己的人生從此失去方向 ......

但現在回頭看,當時的挫折竟成為生命最美好的轉折點 ....

因為進入綜合型大學的關係,我不僅學了心理學,還能選修創新創業、設計思考、老年藝術治療、程式設計等跨領域課程。這些看似與心理學無關的學習經驗,卻造就了現在的我——擁有諮商、商管、設計背景,並且能以更寬廣的視角理解人與世界的關係。

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生命不是按照計畫發生,而是按照探索與選擇展開。」

所以,與其害怕選錯,不如相信:每條路都有它的價值,關鍵在於你如何創造意義!


為什麼我們這麼害怕選錯?生涯諮商怎麼看?

焦慮並不來自「選錯」,而是來自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生涯諮商學者 Krumboltz 的「計畫性偶然理論」(Planned Happenstance Theory)指出:

職涯發展並不是線性規劃的,而是由許多偶然機會與決定組成的。

意思是,你的未來不會只由一次選擇決定,而是取決於你在每個選擇後的行動與調整
那麼,當我們面對選擇時,應該怎麼做?


五個關鍵指引,讓你做出不後悔的選擇

或許你仍舊為科系選擇感到焦慮和擔心,沒關係我陪你透過五個關鍵問題,檢核你現在的選擇,是否適合你?

1. 你現在處於哪種生涯探索階段?

在生涯發展中,每個人對未來的確定程度不同,而不同的狀態適合不同的選擇策略,根據下圖檢視看看你屬於哪個階段:

raw-image
  • 未定型、迷惘型:「我還不確定自己想做什麼。」→ 這類人需要更多探索機會,建議選擇學科範圍較廣、轉系機會多的學校,給自己試錯的空間
  • 早閉型:「我已經確定選擇,但沒有深入探索。」→ 你可能是受到 父母期望或社會價值觀影響 而做決定,建議和業界人士聊聊,確認這是否真的是你的興趣
  • 定向型:「我對自己的方向很確定,並且做過相關探索。」→ 你已經清楚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建議選擇 專業性較強的科系,透過實習、研究機會深化專業發展。但要注意,保持彈性仍然很重要,因為未來可能會有新的發展方向
了解自己的生涯階段,不是為了找到標準答案,而是讓選擇更符合自己的當下需求

2. 志願選填不能只看興趣,價值觀與能力同樣重要


許多人在選填志願時,最常問:「我對這個有沒有興趣?」
但生涯決策不只是興趣,而是價值觀、能力與未來發展的交集,讓選擇更穩固:

  • 價值觀:你想過怎樣的生活?(例如:彈性工作 vs. 穩定朝九晚五?)
  • 興趣:你願意長期投入這個領域嗎?(還是一時熱情?)
  • 能力:你的強項適合這個領域嗎?(選擇符合你能力的科系,會讓你走得更順利。)


興趣會變動,但價值觀與能力,會決定你在這條路上能否走得長遠。


3. 選科系之外,大學能給你的資源更重要


不只是科系,學校能提供的資源同樣重要!

  • 這間學校的 課程安排、教學風格 適合你嗎?
  • 有沒有交換、雙聯學位等 國際機會
  • 學校是否提供 業界實習、產學合作


選擇時,不只是看排名或熱門度,而是問自己:

這間學校的資源,能幫助我成長嗎?

環境決定了你的起點,但你的行動,決定了你的成長


4. 保持彈性,給自己調整的機會

你現在的興趣,未來可能會改變,所以選擇時請預留彈性空間:

❶ 是否有轉系、雙主修、輔系的機會?

是否能接觸不同領域,發掘更多可能性?

生涯諮商強調:「不是一次決定未來,而是讓自己在未來有更多選擇。」
這世界一直在變,讓自己成為可以適應變動的人


5. 你永遠可以調整,不必過度焦慮

選錯科系,不等於選錯人生

  • 許多人畢業後的工作,與本科系無關,
    但持續學習與探索,讓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 轉系、雙主修、跨領域學習,都是未來的可能選擇

關鍵不是一開始就走在「對的路上」,而是能夠在每條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


最後,選錯科系真的會毀了人生嗎?


答案是否定的。

人生不是一條筆直的路,而是由無數個選擇與行動交織而成的探索旅程。與其糾結「哪條路才是對的?」不如問自己:「這條路,能為我的未來開啟多少可能?

世界很大,人生很長,你還有無數可能
所以,試著把焦慮視為一種「對未來的興奮與期待」,勇敢走出你的路吧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面對生涯抉擇,即使焦慮也能勇敢前行!

關注 MeetYourself_陪你癒見你自己,獲取更多有關心理健康的資訊喔!

-

我是曉曦,陪你走過黑暗遇見光

avatar-img
曉曦的沙龍
20會員
14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曉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是否曾經在熱鬧的聚會中,感到自己格格不入? 你是否覺得自己無法真正依賴任何人,卻又渴望深厚的連結? 你會不會在夜深人靜時,突然覺得內心空洞,卻又說不出原因? 本文探討童年情感忽視(CEN)的成因、影響和療癒方法,並提供具體練習,協助讀者重建內在安全感,擁有幸福的親密關係。
現代人面臨生涯選擇的焦慮,源於資訊發達的時代讓人習慣尋找標準答案,卻忽略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文章從生涯諮商及存在主義角度出發,指出焦慮是成長的訊號,並提供四大心法:接受沒有標準答案、轉換心態、建立內在穩定感及練習在不確定中前進,協助讀者在生涯迷惘中找到方向。
助人者在晤談中感到卡住、焦慮、甚至生氣?你可能正在經歷「阻礙性的自我覺察」。本文提供5個實用技巧,幫助你找回晤談流動感,學習與自己同在,成為更溫柔、更有力量的助人者。
你是否曾經在熱鬧的聚會中,感到自己格格不入? 你是否覺得自己無法真正依賴任何人,卻又渴望深厚的連結? 你會不會在夜深人靜時,突然覺得內心空洞,卻又說不出原因? 本文探討童年情感忽視(CEN)的成因、影響和療癒方法,並提供具體練習,協助讀者重建內在安全感,擁有幸福的親密關係。
現代人面臨生涯選擇的焦慮,源於資訊發達的時代讓人習慣尋找標準答案,卻忽略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文章從生涯諮商及存在主義角度出發,指出焦慮是成長的訊號,並提供四大心法:接受沒有標準答案、轉換心態、建立內在穩定感及練習在不確定中前進,協助讀者在生涯迷惘中找到方向。
助人者在晤談中感到卡住、焦慮、甚至生氣?你可能正在經歷「阻礙性的自我覺察」。本文提供5個實用技巧,幫助你找回晤談流動感,學習與自己同在,成為更溫柔、更有力量的助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