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對生命說的話:當剩餘的日子不再能任意揮霍,你會怎麼過餘生?一個腫瘤科醫師的生死感悟
어떤 죽음이 삶에게 말했다:생의 남은 시간이 우리에게 들려주는 것》
✍🏼作者:金範錫
原文作者:김범석
譯者:張亞薇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4/03/02
📖書籍簡介(摘錄自書背封面):
作者金範錫是首爾大學醫院的腫瘤科醫師,十八年來目睹了許多病患整理人生的過程。患者及其家屬,在預定的死亡面前,表露出對人生、對彼此的真性情。
癌症病人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面對自己剩餘的時間。有些人努力在生活中尋找小小的幸福,有些人遲遲不願接受死亡將至的事實,有些人在擺脫癌症後,重新展開人生。患者周遭的家人也是如此,有尊重患者死後捐腦的兒子,有子女堅持救治而導致高齡母親在CPR過程中斷光肋骨,有明知對象是癌症患者也要選擇結婚的男子。
在書中,我們透過金醫師的眼和筆,見證這些生死攸關的故事⋯⋯
📝閱讀記錄:
我是帶著淚水與笑容閱讀完這本書的。先生癌症治療多年後離世,我是書中所說的病患的「緊急聯絡人」,書裡描述的內容是再熟悉不過了。
四個章節,都是透過記錄患者故事延伸而來。前二章敘述患者與家屬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死亡,後二章則是醫師自我的思緒、反思以及對制度的正反思考等等,我個人極力推薦閱讀,因為閱讀後,從這些真實的生死故事裡,能夠帶給閱讀者深刻的感受與感動,也能夠在其中獲得更多對於自己人生態度的思考,甚至改變今後的生活狀態。我也曾經經歷過如書中角色般的困境和痛苦,因此對於這本書才會有這樣篤定的想法。
作者金範錫醫師在書裡也敘述了自己的童年,國中時父親癌逝,之後為了大學醫學院的學習,拼命半工半讀,還有一群吸血鬼般的親戚會拿取他的錢,幸而幫助他的人也不少,因此他也在書裡提到:「無論在醫院或社會,都存在著對血緣關係的幻想,存在著「畢竟我們是一家人」的認知,但是大多數的現實與期待相去甚遠。」,這點真的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並不是有血緣關係,就代表情感是正向與支持的,沒有血緣關係,也不表示無法互相擁有家人般的陪伴與關心。先生癌症治療期間,鄰居、朋友們在金錢和人力方面都幫助我們很多,這也是我最感恩的事。
「以我的經驗來說,即使病人離死亡越來越近,只要家人之間不失去對彼此的愛,即將離去的病人看起來似乎不會留下任何遺憾或悔恨,而活著的家人們也獲得了面對明日生活的力量。那些竭盡全力去愛的心,讓留下的人得以繼續前進。」(P.110),先生離世時很平靜,最後清醒時也有跟我及孩子們說話,即使如此,我依然會覺得自己對他的照顧不夠,對他的好不夠,自責沒有在他還在世時多理解他,但是看到作者金範錫醫師的這段話,我似乎獲得了安慰,愛一直都在,無論是他還是我和孩子們,都已經給了彼此最多的愛,這樣就足夠了,足夠留下來、活著的我們,繼續前進了。
第三與第四章是金範錫醫師對於醫學教育還有制度的省思,我看了心有戚戚焉,因為在先生最後手術治療也無效的時候,醫生強烈建議我們要用氣切的方式延長壽命,但先生拒絕了,我也尊重他的決定,因為這種方式延長壽命已經是無意義的治療,醫生最終仍是尊重我們的決定,但過程也確實讓我們感到無措與不被支持。「因為我見過太多的案例,人們以盡力而為的名義,把錢浪費在不可信的替代療法上,或者不願意放棄而要求已無意義的治療。續命的治療,即使掙扎到最後一刻,仍會邁向死亡,甚至連跟生命好好告別的時間都沒有。聽起來也許很現實,但這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P.186),但願人類能夠全面思考「善終」的時代早些到來,理解生命雖然有限,能夠發自內心感到每一天的珍貴,都當作最後一天來度過的想法也能夠更加的被人們接受。我們是幸運的,因為先生是在意識清楚的狀態下做出決定,很多病人在臨終前已經意識模糊甚至沒有意識,家屬是選擇要求醫護人員無效的繼續急救,還是願意放棄放手,在那一刻的當下,真的是很痛苦,書裡描述的老奶奶因為家屬的不願意放棄,最終是肋骨全斷的離世,讓人不勝唏噓。
最後,「如果你想長久照顧某個人,那麼你也必須照顧好自己。如果你不照顧好自己,就很容易身心俱疲,接下來也無法照顧別人。」(P.209),還有「我總覺得平常就應該把整理身後事視為常態,就像收拾桌子或打掃房子一樣。應該帶著今天出門可能永遠不會再回來的心態,重新看待自己的足跡、人際關係,以及許多屬於自己的事物。把今天當作最後一天,把現在留下的痕跡視為最後的身影,那麼自然就會再減少,再清理。好的關係繼續維持下去,有害的關係變得更容易取捨。這麼一來,就能輕鬆地、不再那麼困惑地經常回顧和整理自己的人生。」(P.264),這二段話,深刻的引起我的共鳴。書裡還有很多發人深省的文句與故事,值得大家細細閱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