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很要好的乾媽。以前就是因爲看著她是一個真心爲學生着想的老師,所以我大學也跑去唸了師大,想要和她一樣成爲優秀的教育者。雖然以結果而言我沒當上老師……
前陣子過年相聚時,她感嘆說新加坡的小孩對「努力」似乎越來越不敏感了。
心裡的第一反應是怎麼可能!現在的我還是一想到「大家都在努力,只有我在沒事做!」就會開始焦慮。這種焦慮源自於我小時候,身邊的人總是苦口婆心地念:「努力就能翻身、改變階級!」可如今,大家好像不太在意會不會喝西北風,因為即使不努力,日子似乎也還過得下去。
她和我分享一件事,讓我沉默了許久。
課間有一個小孩還在小學,父母就已經幫他買好房子、車子,甚至在銀行裡為他存了一筆足夠「探索人生」的基金。就算大力揮霍也沒問題,因為這對父母愛好紅酒,還在澳洲買地請人種葡萄、開酒莊,每年都會去渡假。她的孩子在課間連開口講話和老師溝通,或者是提筆寫字都覺得麻煩(確認她是在知道如何做,也做得來的情況下,否則應該要去做檢查)。
說真的,我辛苦當勞工賺兩天的錢,都不夠付一個月的車租費……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又要怎麼理解「努力」的重要性?
「不怕把孩子養成『啃老』嗎?」
乾媽卻笑笑地說:「對他們父母來說,這又有什麼關係?又不是養不起。就是因為以前吃了很多苦,所以才不希望他也走同樣的老路。反正他不努力,也餓不死。或許他能在更輕鬆的環境裡,找到自己的興趣。」我這才開始反思——以前我們努力,真的可能是因爲會餓死。可現在,不努力的人,因爲人口比例,還能活着。
對,僅此活着。嗯……或者活得很沒有精神。
臺灣少子化加劇,一對父母一個孩子的情況越來越普遍,甚至還有「4個大人+1個孩子」的家庭組合。這意味着,孩子身上集中了大量資源與關注。即使孩子不奮鬥,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七手八腳也能把他保護好。
一個孩子幾乎獨享所有教育、補習、遊學的資源(每年都要去夏令營、冬令營),也就少了生存競爭的「必要感」。
這樣的孩子會感到相當迷茫,就像我乾媽的課堂中的那位學生一樣。因為生活中的各種需求都唾手可得。奢侈品也是想要就可以得到。當一個人不必擔憂生計,也看不到失去的危機感,挑戰與冒險的動力就被稀釋了。於是,「為什麼而努力」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就成了未被解答的謎題,讓孩子在舒適圈裡反覆打轉,卻始終摸不着方向。
另一個我常聽到的說法是:「就算我拼死拼活賺錢,也買不起房子,乾脆放棄算了。」
以前長輩們拚命加班,存個十幾二十年,還能買下一間房子;現在卻常聽到年輕人自嘲:「人家存十幾二十年,房價早就翻了幾倍,根本追不上。」
所以,「努力就能成功」的等式似乎真的不靈了。房價飛天、薪資不動、通膨卻年年長。不少人嘆氣:「與其當房奴,不如租房,把錢花在旅遊、體驗和生活享受上。」
說得好像也有道理……而我好像也在往這個方向走。
那「努力」,到底是被什麼吞噬掉了?
雖然我也認同,現在真的不是一個「努力就能成功」的年代,但我仍然相信「努力」是有它的意義的——只是要換個方向思考。
看起來趨勢確實往那裡走。隨著經濟結構與家庭結構改變,努力可能不再是唯一的生存手段;不努力的人,或許也能過得去。
但對我個人來說,我不會因此就選擇「擺爛」。我反而覺得,正因為不用擔心餓死,我才更有餘裕把努力的方向放在更有趣、更值得的領域上,不一定要強求買房、考試、升官發財那些「老三樣」。
當然,你可以說這種想法很天真;畢竟社會上還有很多競爭。可是,如果我能靠努力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裡發光發熱,並且過上雖然不豪華但很愜意的生活,我覺得也算一種自己找到的幸福。
過去,努力讀書、努力工作就像一張「致富或翻身」的車票;現在車廂越來越擠、票價越來越高,未必上得了車。但是努力的意義,或許也已經從「非上車不可」進化成「找到真正想要去的地方」。
不管是飛機、火車、汽車、船都可以到,那就是正確的門票。
我相信,臺灣很可能會出現越來越多「不努力也能活」的人。但同時,我也相信,如果你能堅持在某個領域持續精進,那種內在的成就感、成長的爽感,還是會讓你覺得努力一點都不浪費。
所以,「努力還要不要繼續?」就看你想過怎樣的人生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