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時區:從育兒到自我探索的成長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個人的成長旅程都有屬於自己的時區,心先定,後成型

引言與觀察

因為最近育兒過程中,發現很多一歲以下嬰孩的成長階段,比如翻身,長牙,坐起來還有爬行。然後我就會從我太太那邊收到一些關於嬰孩成長階段的參考資料以及別人父母的經驗談,發現我們家小孩在人家成長階段的衡量標準中,好像很有自己的時區 ? 還沒到八個月,就想跳過爬要自己站起來走 ? ( 欸這樣我還在期待參加寶寶爬行比賽耶,這樣是不是會失去比賽資格阿 ? )

聯想自己

我就聯想到我這邊自己的人生經歷,覺得長大之後,其實並沒有太多一定,是要在哪個時間點達成到的什麼,好像就與自己的小嬰孩現在的狀態差不多 ? 可能就是探索探索,在探索途中不經意或是刻意的讓自己哪方面上有練習有成長,如果沒有那些前人的經驗或是資料,可能很難去想像下一個階段或是發展是什麼,但維持努力的探索加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累積的過程中就會讓自己認識自己,好像更能明白自己擁有的以及自己想要擁有的,然後朝著自己預想的目標對準。經驗可以被參考但不需要被採用,所以無論是育兒上或是人生的發展上,或許可以透過模仿去解決目前遇到的難題,但是個人價值觀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行為都應該是獨立事件,所以還是要回歸到,現在這個難題是為什麼,以及理想中的樣子還有目的是什麼。

自我價值觀與範例

就拿剛出社會的我自己來說好了,邊工作邊接觸理財,剛好運氣好,在前期投資也都有些不錯的績效,就開始想說我理想的目的,就是增加自己資產,讓家人可以出去探索世界,經濟足以讓我愛的人可以嘗試或是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但追求這個目的過程,我沒有建立好風險管控的概念,以及對於市場要注意的地方太沒有知識,導致我貪念心起,開始借錢投資,導致現在還是正在還債當中。你要說人生總會經歷過低谷的,而這件事就是屬於我低谷的時區。但我個人並不那麼想什麼低谷的 「時區」 ,而是去設想我經歷那些不適感,而期待自己成長的 「時區」。

結語與分享

當我知道自己會在探索中成長時,我的心才能安定。雖然面對經濟衝擊,我仍會偶爾感到焦慮,但我想紀錄的是,憑著讓自己安定的心,做著能夠回顧的累積,總會有奇蹟降臨。而我對「我自己時區」的定義就是「讓自己活著,有目標,付出努力,讓紀錄被看見,最終實現目標的時間」。回到我做紀錄的初衷,我只是想分享,讓那些感到焦慮或面臨迷惘甚至難過的人,能夠獲得一些啟發,與自己的焦慮和平共處。

人生的每一步累積都得保持耐心,有開始動作已經很棒了 !!!
avatar-img
4會員
21內容數
嗨大家好~我是 Joker 背景是因為曾經沒有做好資產配置跟風險管理 導致投資到一屁股債的爸爸 育有一子我都叫他豆哥 因為還沒擺脫債務所以想記錄到這中間的過程 所以有了這個空間 "分享給你" 這邊主要是 : 1. 分享觀點 2. 練習輸出 3. 記錄生活 可以來信聊聊:jokerandsharen@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are-N-Do-U 的其他內容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Thumbnail
女兒從上個月開始就暫停語言職能治療課程 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好的開始 😊 而自己抽空時也會陪女兒有不同互動 👩‍👦 也會安排不同親子活動來提供給女兒 👶 或是自己也會想方設法做些不同的規劃進行測試跟觀察 👀 然後再一同記錄下屬於妳的成長日誌 📚 慢慢的,也會找出
Thumbnail
  複習到發展的粗細原則,提醒了我剛升班的一歲四個月小朋友要先選擇粗動作發展的教具,並且還不太會收教具是正常,偶爾可以予以示範協助。   關於剛出生的寶寶發展,出生數周內即出現學習和記憶能力,剛出生兩三週大的嬰兒的知覺部分,就能模仿成人臉部反應,所以這時就應該多注意自己的表情,要多對寶寶微笑。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在上了三個月心理學課程與看了課本內容之後,希望小時候父母可以教我的事: 1、嬰兒時期擁有愛與安全感 讓我知道自己是舒適、安全的,在我成長後擁有穩定的內核及自信。 2、培養我的自主意識,學會主動學習 在開始學習的時期陪伴我
Thumbnail
兒子咻一下就快兩歲了,覺得很難想像,彷彿他出生只是才剛過不久的事情,怎麼現在就已經很會講話而且還很會走路了呢?孩子的成長速度很令人吃驚,孩子聰明的學習能力也很令大人羨慕,看著他一天一天都在進步,就覺得很開心,也覺得很感動。 現在也正經歷分離焦慮的高峰期,兒子非常的黏媽媽,我走到哪他就跟到哪,
Thumbnail
孩子,可以自信且充滿期待的坐在位子上,對我點點頭,同意我離開。 應該在於平日裡,我們給予孩子多少的肯定與鼓勵,讓他有信心去嘗試每一個全新的挑戰,踏出每一個獨立的人生。
成長不等人   前言 死亡正笑咪咪的在前方等著你的到來,然而大家都希望它慢慢來—最好是不要來—;成長卻在大家不經意間就已經到來,甚至在我們還沒想好應該如何迎接它之時,它已經過去了。兒童的成長就是這樣,度時如年的折磨歲月,好像在不經意間就已經過去了,剎那間再見面,才驚覺怎麼孩子已經那麼大了?記得
Thumbnail
把寶寶送到托兒所是非不得已的選擇,如果不是因為考慮到收入問題,我也願意在家當全職母親一直到孩子滿3歲──那個平行空間的我,一定會有抓狂的時候,不過還是願意全心投入,真的不想錯過孩子成長的關鍵期。 是呀!看著小孩一點一滴的成長是件有趣的事...
如果說個性有部份是先天的,我想這就是了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Thumbnail
女兒從上個月開始就暫停語言職能治療課程 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好的開始 😊 而自己抽空時也會陪女兒有不同互動 👩‍👦 也會安排不同親子活動來提供給女兒 👶 或是自己也會想方設法做些不同的規劃進行測試跟觀察 👀 然後再一同記錄下屬於妳的成長日誌 📚 慢慢的,也會找出
Thumbnail
  複習到發展的粗細原則,提醒了我剛升班的一歲四個月小朋友要先選擇粗動作發展的教具,並且還不太會收教具是正常,偶爾可以予以示範協助。   關於剛出生的寶寶發展,出生數周內即出現學習和記憶能力,剛出生兩三週大的嬰兒的知覺部分,就能模仿成人臉部反應,所以這時就應該多注意自己的表情,要多對寶寶微笑。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在上了三個月心理學課程與看了課本內容之後,希望小時候父母可以教我的事: 1、嬰兒時期擁有愛與安全感 讓我知道自己是舒適、安全的,在我成長後擁有穩定的內核及自信。 2、培養我的自主意識,學會主動學習 在開始學習的時期陪伴我
Thumbnail
兒子咻一下就快兩歲了,覺得很難想像,彷彿他出生只是才剛過不久的事情,怎麼現在就已經很會講話而且還很會走路了呢?孩子的成長速度很令人吃驚,孩子聰明的學習能力也很令大人羨慕,看著他一天一天都在進步,就覺得很開心,也覺得很感動。 現在也正經歷分離焦慮的高峰期,兒子非常的黏媽媽,我走到哪他就跟到哪,
Thumbnail
孩子,可以自信且充滿期待的坐在位子上,對我點點頭,同意我離開。 應該在於平日裡,我們給予孩子多少的肯定與鼓勵,讓他有信心去嘗試每一個全新的挑戰,踏出每一個獨立的人生。
成長不等人   前言 死亡正笑咪咪的在前方等著你的到來,然而大家都希望它慢慢來—最好是不要來—;成長卻在大家不經意間就已經到來,甚至在我們還沒想好應該如何迎接它之時,它已經過去了。兒童的成長就是這樣,度時如年的折磨歲月,好像在不經意間就已經過去了,剎那間再見面,才驚覺怎麼孩子已經那麼大了?記得
Thumbnail
把寶寶送到托兒所是非不得已的選擇,如果不是因為考慮到收入問題,我也願意在家當全職母親一直到孩子滿3歲──那個平行空間的我,一定會有抓狂的時候,不過還是願意全心投入,真的不想錯過孩子成長的關鍵期。 是呀!看著小孩一點一滴的成長是件有趣的事...
如果說個性有部份是先天的,我想這就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