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惦記的是他們無法滿足孩子們的需要 而子女們只想著他們得不到的東西
by -《苦盡柑來遇見你》
我也沒想過現在我會以父親的角色,對以上金句有所共鳴。
看完《苦盡柑來遇見你》,我有幾個很大的感觸,想要把很有共鳴的聯想給記錄下來。
想到自己小時候,很習慣跟爸媽「要」東西,玩具、電動、還有要跟朋友出去玩的錢。
而長大之後,開始發現那些曾經「要不到」的東西,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或者說,爸媽在意的「需要」和我們想要的「東西」,從來都不在同個頻率上 ?
而好像忽視,養我的人已經花了 200% 的力氣,給予超乎他們所擁有 120% 的資源。
而我卻還陷入在,「想要」沒有被滿足的輪迴,所以以下文章會圍繞在「想要」 為主題的見解。
你以為你想要的,真的值得你要嗎?
小時候的自己是常常陷入一種狀況,就是擁有及滿足的心態。
自己真正需要什麼自己真的清楚嗎 ? 就只是看著別人有,所以自己也想要嗎 ?
好像覺得沒有擁有什麼,就會錯過被愛的可能 ? 又或者為了要被關注到,所以才「我也有」的心態,來替代內心中期待被「看見」 的需要 ?
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提出一個很經典的研究:人對於未獲得的東西會產生強烈的痛苦感,這種感覺甚至比獲得後的快樂更持久。
意思就是說,你以為自己想要的東西,一旦得不到,就會痛苦很久。
但當真的得到了,快樂感是能持續多久 ?
所以…我到底是在追什麼?
三個秘訣,讓我練習不再盲目「想要」:
「少就是多」法則:問自己,沒有這東西我真的不行嗎?
嘿嘿~這句話是我最近很常拿來勉勵自己的,因為我個人有種囤課症,一直覺得什麼課我覺得以後用的上,趁現在募資早鳥便宜快買~ ( 然後不知不覺就好像陷入撿到便宜的快感...導致買了一堆沒時間上 XD )
最近又有堂想要買的課,老婆就會來一句:「先把你現在買的課程給上完吧」。
好啦,冷靜想想,的確是沒有也不會怎樣,只是當下心癢難耐 XD
所以我現在知道我得先解決我的「存貨」,除非真的很必要,就會先問自己這個東西的必要性在哪裡?急迫性在哪裡 ? 要應用在哪裡 ? 購買連結到底又在哪裡 ?
如果以上條件沒有辦法回答出來,那就不再新增了。
搞清楚需求是「理性」 的還是「感性」
我認為屬於「理性」 的需求,應該是指生存必須的、或對生活真有價值的需要的。
而「感性」的需求則是沒有來由的假性怦然心動,並沒有確定擁有之後,是要滿足缺陷,還是沒有想好要犧牲的代價。
像我最近就還蠻想換新電腦的,但回頭檢視自己的可以使用的頻率...還是用公司的電腦加加班就好...
說不定只是心裡想要的就是那個新鮮感而已,這就是感性的需求(看到存款君馬上又理性了起來...好吧...衝動消費是給那些有資金餘裕的人的 XD)
理性的需求,就是應該要會思考兩層,我現在是不是有了 ? 以及會怎麼用 ?
「擁有」日記:記錄你已經擁有的,而不是缺少的
我記得好像是查理蒙格說的 ( 如果不是,我就當是郝哥說的 )。
真正的幸福 從來不是擁有的多 而是期待的少
「擁有」日記是我最近在嘗試的方式。
當我陷入「我怎麼什麼都沒有」或是「好想要再多點」 的想法時,會提醒自己記下,我現在是不是「已經擁有」類似的東西或有更好的什麼。
像我面對每月還款壓力的時候,就寫過:「我有健康的身體、還有漂亮老婆可愛小童陪伴、還有能力做我喜歡的事,欠債總有天會還完的。」寫完突然覺得心裡的焦慮好像沒有那麼嚴重了。
「擁有」日記說不定也是你一種可以很快解放焦慮的做法~
結語 :
幸福 是擁有能分享的我們
回到開頭,那句「父母惦記的是他們無法滿足孩子們的需要 而子女們只想著他們得不到的東西」,我想這些「不在同個頻率上」的對齊,是可以不用透過物質的,而是交流感受。
因為終其目的,都是希望彼此心靈擁有滿足。
這篇文章,除了記錄自己的成長外,也是再次想提醒自己,人生不是追求每一個想要,而是學會珍惜每一個當下已經擁有的幸福。
最後,用三個問題幫自己做個回顧:
- 最近,有什麼「想要」又蠢蠢欲動?
- 那個這個「想要」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 ?
- 在焦慮時,我能想起我的擁有嗎 ?
也推坑大家跟我一起練習看看「擁有日記」,記錄那些每天陪伴著我們、容易被忽略卻最真實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