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一個人的身體是否健康?其中一個方式是從有沒有捐血習慣、倘若還有捐血小板的紀錄,那這個人的健康程度又更高了,為什麼會這樣說?這篇文章是以個人經驗跟觀感分享 ~~~ 一般常常聽到的捐血,指的是「全血」也就是肉眼看見的血液,根據體重跟捐血人考量分成250cc(每隔兩個月可捐一次)跟500cc(每隔三個月可捐一次),而成年男性一年額度為1500cc、成年女性則是1000cc(捐血人生日為分界,年滿17歲以上、65歲以下) 年度捐血到達上限後就只能等下一次生日到來才可以了。 捐全血的指標跟評估,主要是在任一指頭上取少少的血,接著滴入測量的硫酸銅溶液裡,基本上只要可以沉下去就不是問題了,剩下的就是一些近況的口頭詢問,包括最近是否有生病、打針、吃藥、出國、手術、性行為狀態,而最容易被忽略但其實很重要的一項是「刺青」(穿耳洞如果使用拋棄式器具不受影響,反之就不行)在這邊就特別讓人崇拜跟佩服足球明星C羅先生、是少數身上沒有刺青的運動員,據說其中一個理由就是為了能夠捐血,因為每次刺青後一年內是不能捐血的,雖然看起來只有1500cc但誰能想到有沒有可能就讓一條生命消失了呢? 捐血小板(俗稱分離術捐血)則是另一種捐血方式,顧名思義要的就只是血小板而已,而對於捐血人的身體數據要求就更多更高了,取得的血液會是透過儀器去測量分析,包括血紅素要達標、血小板的數量、白血球指數等等,曾經有次被退貨僅是因為儀器測量結果相關發炎指數略高(據值班人員說法是快要生病了,所以不適合捐血小板)通過數據評估沒問題後,流程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只是要血小板而已,所以會先把血抽出來之後,透過儀器去將血小板另外提取,然後再將剩下的血液輸回捐血人體內,且過程中為了避免血液凝固則是會加入抗凝血劑,因此在血液回流時會讓捐血人有嘴唇或是部分位置發麻的感受,而這樣的操作視捐血人當天的血小板數量會重複進行4~6次左右,捐血時間普遍是90~120分鐘之間;但比起捐全血的優勢是每隔兩週就可以,因此若不是長期保持健康的狀態,是無法穩定捐血小板的。
另外捐血還可以觀察最近身體狀況的是「出血速度」曾經在一次的捐血活動裡,捐贈500cc的自己比捐贈250cc且先開始的其他捐血人還要早完成,出血速度通常會受到血管彈性、天氣溫度(造成身體溫度太低)跟喝水量(如果太少或不足會變慢)所以就算完成了儀器評估跟相關問題的詢問,也還是有其他瞭解自己身體近況的方向喔。 現在人有許多的身體狀況,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後天生病的、也有人是因為照顧家人為了工作等等,真的要達到捐血標準的並沒有那麼的多,況且血液並不是可以一直保存的;但人命關天的事情是常常都會有的,個人覺得捐血就像在路上看到救護車一樣,永遠不知道需要的是誰、會不會是自己認識的人?但這條生命此時此刻正在跟死神搏鬥中
,所以如果可以的話,養成固定捐血的習慣吧,因為這也意味著對自己身體健康的負責、而有健康的身體就能做更多想要的事情了💪💪💪
P.S 早上剛剛完成今年度的第一次捐血,衝著說有波士頓龍蝦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