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的品質決定了答案的價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 AI 的程度就跟我差不多。」

之前帶的助理丟給我這句話時,我愣了一下。她最近負責公司直播部門的運營,覺得沒有什麼新想法,就去問 AI:「直播運營 SOP。」結果 AI 回答了一串 SOP 內容,都是她自己早就知道的


她有點失望:「怎麼 AI 也沒給出什麼新的觀點?」


當我看了她的提問後,忍不住笑了:「如果是這麼問,我猜不管哪個 AI,應該都會給出差不多的答案。」


我請她重新提問,但這次加上更多的背景資訊,比如:

• 產品與受眾:我們的直播主要是終身教育,受眾是 35-60歲的族群

• 現況與挑戰:觀看人數穩定,但轉化率低

• 競爭環境:其他競爭對手透過短影音導流,轉化成效不錯

• 核心問題:「在競爭激烈的直播環境中,我們該如何調整,才能讓轉化成效比競爭對手更好?」


結果AI 提供了許多她沒想過的策略,從內容佈局到互動設計,再到短影音如何與直播結合,甚至提出了幾種測試轉化率的方法。這時候,她才驚訝地發現:「原來 AI 真的有幫助,只是我以前都沒問對問題。」


其實這不只適用於 AI,我們在人生中問問題的方式,也決定了我們能得到什麼樣的答案。


我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 在職場上,向主管請教問題,但對方只給出聽起來有道理卻籠統的建議?

• 向朋友請教人生選擇,卻只問「你覺得我該怎麼辦?」結果得到的回答是「看你自己想要什麼」?

• 甚至和家人溝通時,沒有表達清楚需求,結果對方根本沒抓到重點?


很多時候,問題不在於對方不願意幫我們,而是我們沒有提供足夠的資訊,讓對方能夠給出有價值的答案。


「問得越敷衍,答案就越膚淺。」 


這不只是 AI 的運作方式,也是我們與世界溝通的方式。


當我們下一次想要請教別人,不妨先停下來想想:

• 我真正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 有哪些關鍵資訊能幫助對方理解我的情境?

• 我希望對方提供什麼樣的具體建議?


當我們學會更精準地提問,不只能得到更有價值的的答案,很多時候甚至在自我提問的過程裡,問題已經想通了一大半!

avatar-img
7會員
182內容數
世界再紛擾 有你就很好 創業過、失敗過、當過上市公司高管,現在最重要的角色是「父親」 一個中年老爸的生活感受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親閱誠福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年初三在高速公路上發生了意外追撞事件,車子在過完年後進廠維修,雖然在同一個縣市,但保修廠跟家裡分屬一南一北,也算有點距離 今天接到原廠電話通知車子維修完成,因為不想麻煩家人,我本來想著得叫計程車去開又有點捨不得花這錢,後來轉念一想,也許可以騎Ubike過去,當成是今天的運動⋯⋯
最近好幾篇文章都談到與AI相關的內容,還有人問我是否要改成寫科技文章了😆,其實我就是個門外漢,一開始先接觸AI和使用的人是我女兒Laurence,看到她玩得不亦樂乎也勾起我的好奇心,漸漸才真正使用起不同的AI工具 現在的我幾乎每天都要跟AI聊聊天,因為我對很多事情常常抱著疑惑,以前要找答案只
最近和女兒嘗試用AI解決一些問題,一開始並不順利,因為AI做出來的成果總與我們原先給的指令有著十萬八千里遠 重複了幾次後,發現是我們太「貪心」了,總想著一股腦兒地將所有需求在一次的prompt中倒給AI,然後靜待它把所有的工作都畢其功於一役 女兒首先發現這個問題,於是她開始把每一個任務拆
自從DeepSeek R1發表後,有「AI教母」之稱的李飛飛博士團隊在上週發表了一篇「s1:simple test- time scaling」的論文,網上有「標題黨」寫著「只要50美元就能訓練出自己的本地大模型」 事實上50美元只是租用雲端算力的部分支出,團隊在微調模型時用了16張的H100⋯⋯
當一個人陷入生存線的經濟困境時很容易焦慮,因為心裡所想的都是明天甚至下一頓的飯錢在哪裡,但大腦越焦慮就越無法發揮創造力,所以往往會困在負面的循環,久久無法跳出 以前的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也是這樣,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今天的日子怎麼生存下來,無法對未來有更好的憧憬,也完全沒有創造力⋯⋯
「老師,你會想要被AI統治嗎?」 這是今天早上上課,一位高三的學生在我們聊到AI的日常使用方式時,突然提出的問題 我先反問了她的想法,她覺得如果不用學這些繁重的課業(特別是數學😅),被AI統治感覺好像也沒什麼不好 我接著問她那AI養著我們人類的動機是什麼?
大年初三在高速公路上發生了意外追撞事件,車子在過完年後進廠維修,雖然在同一個縣市,但保修廠跟家裡分屬一南一北,也算有點距離 今天接到原廠電話通知車子維修完成,因為不想麻煩家人,我本來想著得叫計程車去開又有點捨不得花這錢,後來轉念一想,也許可以騎Ubike過去,當成是今天的運動⋯⋯
最近好幾篇文章都談到與AI相關的內容,還有人問我是否要改成寫科技文章了😆,其實我就是個門外漢,一開始先接觸AI和使用的人是我女兒Laurence,看到她玩得不亦樂乎也勾起我的好奇心,漸漸才真正使用起不同的AI工具 現在的我幾乎每天都要跟AI聊聊天,因為我對很多事情常常抱著疑惑,以前要找答案只
最近和女兒嘗試用AI解決一些問題,一開始並不順利,因為AI做出來的成果總與我們原先給的指令有著十萬八千里遠 重複了幾次後,發現是我們太「貪心」了,總想著一股腦兒地將所有需求在一次的prompt中倒給AI,然後靜待它把所有的工作都畢其功於一役 女兒首先發現這個問題,於是她開始把每一個任務拆
自從DeepSeek R1發表後,有「AI教母」之稱的李飛飛博士團隊在上週發表了一篇「s1:simple test- time scaling」的論文,網上有「標題黨」寫著「只要50美元就能訓練出自己的本地大模型」 事實上50美元只是租用雲端算力的部分支出,團隊在微調模型時用了16張的H100⋯⋯
當一個人陷入生存線的經濟困境時很容易焦慮,因為心裡所想的都是明天甚至下一頓的飯錢在哪裡,但大腦越焦慮就越無法發揮創造力,所以往往會困在負面的循環,久久無法跳出 以前的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也是這樣,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今天的日子怎麼生存下來,無法對未來有更好的憧憬,也完全沒有創造力⋯⋯
「老師,你會想要被AI統治嗎?」 這是今天早上上課,一位高三的學生在我們聊到AI的日常使用方式時,突然提出的問題 我先反問了她的想法,她覺得如果不用學這些繁重的課業(特別是數學😅),被AI統治感覺好像也沒什麼不好 我接著問她那AI養著我們人類的動機是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在AI時代下我們需要具備的職能,例如提問力、判斷力和專業能力。同時也提到了在使用AI時需要注意的事情,以及一些問答希望可以跟讀者有所互動與交流。另外作者也分享了自己使用AI工具的心得,並期待可以幫助初學者更快地瞭解如何應對AI的基礎邏輯。
Thumbnail
因為網路上充斥著 是是而非的資訊,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我發現我的價值觀開始有點混淆,心中有許多問題 不知道真正的答案是甚麼?突然 想到最近的AI新科技-ChatGPT 或許可以解答我內心的困惑。所以我試著與ChatGPT進行對話,沒想到ChatGPT 的回覆 完全可以解答我心中的疑惑。
「你應該在你做的任何事情裡嘗試使用AI來幫忙。」 「隨著你的實驗,你會發現AI的幫忙可能是滿意,可能是很鳥, 可能很垃圾,也可能令你很不安。」「由於AI是“通用科技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 並不會有一本書能幫助你了解它全部的價值,以及他全部的限制。」
Thumbnail
AI 工具雖能在短時間生成內容,但它不瞭解你的客戶,也無法取代你做現場互動交流。在合適的時機選擇使用適合的 AI 工具,幫助我們專注於最重要的人事物上。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跟 AI 機器人表達自己的需求實際上是在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明確向對方說你的目的是什麼,給予什麼樣的參考資料和範本。最後要求對方產出的作品是什麼。這樣的流程不論是講給 AI 或人類都很重要。那些會說 AI 很難用的人,或許現實中也常常覺得別人怎麼都聽不懂自己想說什麼,這種人即使跟 AI 表達需求,
Thumbnail
為了充分發揮AI的潛力,我們必須深入瞭解其運作模式和思考邏輯,並學會與AI對話的技巧。《ChatGPT提問課,做個懂AI的高效工作者》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實例,讓讀者更容易學會如何提出精準的問題,並享有提問課程的閱讀回饋。這對於想成為懂AI的高效工作者的人來說,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Thumbnail
如何運用A I這個工具,以人為本,不是讓AI主導你的人生。
Thumbnail
我知道這些ai開發者想做什麼了!? 我不知道這個是好事,還是壞事,總之好的方面,這是給予我們更大的方便。 事情是這樣,我剛好處理著一份民宿的工作。所以會有大量的房間記錄,以及大量不定的任務。所以我就想,讓ai(模型我就不介紹了,是給開發者用的。)然後它完成的任務不夠完美,所以我就讓他finetu
Thumbnail
基於好奇心還是有測試過方格子的 AI 建議,但拒絕使用。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在AI時代下我們需要具備的職能,例如提問力、判斷力和專業能力。同時也提到了在使用AI時需要注意的事情,以及一些問答希望可以跟讀者有所互動與交流。另外作者也分享了自己使用AI工具的心得,並期待可以幫助初學者更快地瞭解如何應對AI的基礎邏輯。
Thumbnail
因為網路上充斥著 是是而非的資訊,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我發現我的價值觀開始有點混淆,心中有許多問題 不知道真正的答案是甚麼?突然 想到最近的AI新科技-ChatGPT 或許可以解答我內心的困惑。所以我試著與ChatGPT進行對話,沒想到ChatGPT 的回覆 完全可以解答我心中的疑惑。
「你應該在你做的任何事情裡嘗試使用AI來幫忙。」 「隨著你的實驗,你會發現AI的幫忙可能是滿意,可能是很鳥, 可能很垃圾,也可能令你很不安。」「由於AI是“通用科技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 並不會有一本書能幫助你了解它全部的價值,以及他全部的限制。」
Thumbnail
AI 工具雖能在短時間生成內容,但它不瞭解你的客戶,也無法取代你做現場互動交流。在合適的時機選擇使用適合的 AI 工具,幫助我們專注於最重要的人事物上。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跟 AI 機器人表達自己的需求實際上是在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明確向對方說你的目的是什麼,給予什麼樣的參考資料和範本。最後要求對方產出的作品是什麼。這樣的流程不論是講給 AI 或人類都很重要。那些會說 AI 很難用的人,或許現實中也常常覺得別人怎麼都聽不懂自己想說什麼,這種人即使跟 AI 表達需求,
Thumbnail
為了充分發揮AI的潛力,我們必須深入瞭解其運作模式和思考邏輯,並學會與AI對話的技巧。《ChatGPT提問課,做個懂AI的高效工作者》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實例,讓讀者更容易學會如何提出精準的問題,並享有提問課程的閱讀回饋。這對於想成為懂AI的高效工作者的人來說,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Thumbnail
如何運用A I這個工具,以人為本,不是讓AI主導你的人生。
Thumbnail
我知道這些ai開發者想做什麼了!? 我不知道這個是好事,還是壞事,總之好的方面,這是給予我們更大的方便。 事情是這樣,我剛好處理著一份民宿的工作。所以會有大量的房間記錄,以及大量不定的任務。所以我就想,讓ai(模型我就不介紹了,是給開發者用的。)然後它完成的任務不夠完美,所以我就讓他finetu
Thumbnail
基於好奇心還是有測試過方格子的 AI 建議,但拒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