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AI 的程度就跟我差不多。」
之前帶的助理丟給我這句話時,我愣了一下。她最近負責公司直播部門的運營,覺得沒有什麼新想法,就去問 AI:「直播運營 SOP。」結果 AI 回答了一串 SOP 內容,都是她自己早就知道的
她有點失望:「怎麼 AI 也沒給出什麼新的觀點?」
當我看了她的提問後,忍不住笑了:「如果是這麼問,我猜不管哪個 AI,應該都會給出差不多的答案。」
我請她重新提問,但這次加上更多的背景資訊,比如:
• 產品與受眾:我們的直播主要是終身教育,受眾是 35-60歲的族群
• 現況與挑戰:觀看人數穩定,但轉化率低
• 競爭環境:其他競爭對手透過短影音導流,轉化成效不錯
• 核心問題:「在競爭激烈的直播環境中,我們該如何調整,才能讓轉化成效比競爭對手更好?」
結果AI 提供了許多她沒想過的策略,從內容佈局到互動設計,再到短影音如何與直播結合,甚至提出了幾種測試轉化率的方法。這時候,她才驚訝地發現:「原來 AI 真的有幫助,只是我以前都沒問對問題。」
其實這不只適用於 AI,我們在人生中問問題的方式,也決定了我們能得到什麼樣的答案。
我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 在職場上,向主管請教問題,但對方只給出聽起來有道理卻籠統的建議?
• 向朋友請教人生選擇,卻只問「你覺得我該怎麼辦?」結果得到的回答是「看你自己想要什麼」?
• 甚至和家人溝通時,沒有表達清楚需求,結果對方根本沒抓到重點?
很多時候,問題不在於對方不願意幫我們,而是我們沒有提供足夠的資訊,讓對方能夠給出有價值的答案。
「問得越敷衍,答案就越膚淺。」
這不只是 AI 的運作方式,也是我們與世界溝通的方式。
當我們下一次想要請教別人,不妨先停下來想想:
• 我真正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 有哪些關鍵資訊能幫助對方理解我的情境?
• 我希望對方提供什麼樣的具體建議?
當我們學會更精準地提問,不只能得到更有價值的的答案,很多時候甚至在自我提問的過程裡,問題已經想通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