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The Strad》雜誌2011年7月號文章 "Guarneri 'del Gesù' Violin ‘Plowden’ Shining Star" 之摘要譯介。
在《提升提琴鑑賞力!「偵探之眼」實戰篇 I》(以下簡稱「實戰篇 I」)中,我們透過 Stradivari Willemotte 培養了對琴體結構與音色的敏銳度。這次,我們將延續這場修煉,把「偵探之眼」轉向瓜奈里 1735 年製作的 Plowden,細細品味其獨特的工藝與聲音之美!
就像在「實戰篇 I」中所做的,Zygmuntowicz 這次同樣運用了 Strad3D 計畫中的珍貴資料,並將瓜奈里 Plowden 與 1713 年的 Huberman、1715 年的 Titian 進行比較。由於 Plowden 和 1735 年的 d'Egville 在製作年份和木材來源上相同,這次特別將 d'Egville 納入討論,讓比較更具層次,並進一步分析 Plowden 在工藝與音色上的獨特性。
此外,他曾親自維修過 Plowden,並在拆下面板時詳細記錄琴體內部結構,如細節拍攝、面板重量和面板桶音等,這些資料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這把琴的無窮魅力。
關於 Strad3D 計畫的介紹,請大家回顧一下《實戰篇 I》中的內容!那裡會有更多細節,幫助大家更深入理解這個計畫的背景與應用。
這張圖展示了拆下來後的小提琴內部結構(為求版面簡潔,我省略指板的部分)。當我們進行低音樑、角木塊、襯條修復,或是處理較為嚴重的面板和背板裂縫時,面板就需要被拆除來進行維修,這樣每個細節才能恢復到最佳狀態!(圖:感謝強者朋友哆啦提供!)
Plowden 以其極佳的保存狀況與獨特的音色聞名於世,歷經多位著名收藏家之手。19 世紀時,它曾屬於英國小提琴家 Charles Chichele Plowden 而得名。此後,它輾轉進入法國與美國市場,成為許多音樂家與收藏家的夢幻之琴。
Plowden 的雲杉來自 1729 年左右,與 1735 年的 d'Egville 同批木材,且面板和背板的木頭密度較低,影響了音色的響應和共鳴。
由於沒有史特拉底瓦里的遺物可供參照,只能通過比例計算推測,Plowden 可能延續了尼可羅·阿馬蒂的大型琴形式(grand-pattern)。
關於模板是什麼、長什麼樣子?想了解更多的話,請各位到《實戰篇 I》回顧一下圖示吧!
Plowden 的拱形結構比 Titian 稍低,但內外曲線較為一致,尤其在翻邊位置,內部曲線隨外部反曲。
這張圖展示了小提琴的剖面,讓大家看厚度的變化,而紅色標示的部分顯示了反曲的位置。(圖:感謝強者朋友哆啦提供!)
具瓜奈里特徵的釘孔位於琴身上緣下方約 160 毫米處,這是最厚的部分,向上和向下圓逐漸遞減。而 d'Egville 的邊緣厚度比 Plowden 更薄。
這張圖展示了另一側剖面厚度的變化,以及瓜奈里定位背板最厚處的方法。他通常會將背板最厚的地方設定在琴角連線的交叉點。(圖:感謝強者朋友哆啦提供!)
Plowden 的翻邊、鑲線與蜂尖工藝與史特拉底瓦里相似,但白色鑲線部分稍粗。
這張圖展示了提琴的鑲線,通常由兩條染成黑色的木條夾著一條染成白色的木條。白色部分的厚度通常是黑色部分的兩倍。(圖:感謝強者朋友哆啦提供!)
Plowden 的 f 孔翅膀部分呈現凹槽狀,且留有微小的鑿痕。
這張圖展示了翅膀部分的工序過程,瓜奈里的不拘小節總是讓人津津樂道,經常能在某些地方發現他留下的刀痕。(圖:感謝強者朋友哆啦提供!)
從秩序與嚴謹的施工痕跡來看,這應該是瓜奈里的父親所刻。
本次,Zygmuntowicz 沒有下階段性的結論,但他提到,在他維修之後,低音樑已由另一位製琴師 Stefan Valcuha 換成較高的低音樑,整體音色更適合大型的演奏場合。他還留下了一句非常美的結語:所有的提琴都是動態的存在,它們不斷地變化與發展。(All violins are dynamic objects, and they continue to change and develop.)
這張圖展示了低音樑的高度與長度,這兩個因素對音色有著巨大的影響,值得特別關注!(圖:感謝強者朋友哆啦提供!)
原文中有這把美麗提琴的細節照片!🎻✨ 趕快點開看看 Zygmuntowicz 怎麼解析它吧!請參見:Zygmuntowicz, Sam. (2011). Guarneri 'del Gesù' Violin ‘Plowden’ Shining Star. The Strad, Vol. 122, No. 1465, pp. 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