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孩子選擇就是威權嗎?

不給孩子選擇就是威權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來源:Pixabay


要不要吃飯?


要不要上廁所?


要不要刷牙?


要不要看醫生?


要不要去上學?


關於這些問題,你認為對年幼的孩子而言,是選擇題嗎?


最近看到網友們在討論關於父母到底該不該給孩子選擇的問題,有些人說不給選擇是威權。


我認為選擇的前提是必須要有基本的判斷能力,而不是把人權及尊重無限上綱。


比如,孩子身體不舒服卻害怕看醫生,如果我們基於尊重孩子的前提而真的選擇不去看醫生,那疾病惡化的結果是由誰來承擔?


成人經常無意識地以問句「⋯⋯好不好?」詢問孩子,但卻沒想過萬一孩子回答「不好」的時候,又該如何面對?


比如問孩子吃麵好不好?倘若得到的答案是「不好」,那我們就知道要換另一個選擇,但若遇到刷牙的時間還問「好不好」,那就是大人表達錯誤,因為刷牙這件事並無所謂「好不好」,而是為了牙齒健康而必須做的事,所以我們應該用「刷牙時間到了哦!」來表達,而不是當孩子回答「不好」的時候爆怒而展開親子之間的激辯與爭執。

avatar-img
射手媽咪婷婷的沙龍
209會員
1.2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相信大家都同意環境可以影響一個人。 所以許多家長偏好讓外籍老師教孩子英文,但提到中文閱讀能力,多數的家長明知道重要性,卻仍舊提不起勁。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陪讀並不如想像中輕鬆,不僅要特別抽空陪伴,在閱讀的過程中也需要消耗腦力,還要回應孩子的許多疑問,對於許多忙於工作及家務的家長而言
昨天在幫孩子檢查作業,發現其實過去到現在的題目與答案,似乎還是太過簡略,很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許多誤解。 比如,昨天我看到的閱讀測驗大致上是說不願意幫忙別人的結果反而害到自己,然後有一題的正確答案是:我們應該要盡力幫助別人。 但身為大人的我們都知道,不是什麼忙都應該幫,而我們應該要引導孩
打從孩子進入小學前,我就很難想像國小一年級就要開始補習的生活。 直到孩子進入了小學,才真的發現不去安親班又沒有額外補習英文,更沒有參加任何才藝社團的我們簡直是少數中的少數。 為什麼不讓孩子多學習一些呢?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就是我們認為讓孩子多休息才能提高學習力。 或許各位很難想像
昨天晚上孩子神神祕祕地跟我說要放一樣東西到書包裡,但是不能告訴我。 我用嚴肅的語氣跟他說:「你一定要跟我說,不要害怕被罵,因為很多紛爭都是從這裡開始。」 於是我跟孩子解釋最近從朋友、老師、網路上看到孩子之間彼此贈送或交換禮物所引發的後續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之間為了表現友好
當孩子進入到學校的團體生活,勢必會遇到許多群體的議題,就如同最近有小學家長指出運動會有熱心的家長提供飲料及零食,或許有些家長很樂意接受,但有些家長卻感到相當困擾,那到底該怎麼辦呢? 其實我們家的情況是由於小孩有鼻過敏的問題,加上我們也希望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飲食觀念,所以孩子從沒喝過飲料,也
聽到許多家長抱怨孩子:「奇怪,回到家就只想吃東西或是想玩,都不會想先做功課!」 其實聽在我耳裡,一點都不奇怪。 先試著思考「家」給我們的感覺是什麼? 你希望「家」給你的感覺是放鬆身心的地方,還是讓你精神緊繃的地方? 我想答案顯而易見,也更能理解孩子們回到家的需求與行為。
相信大家都同意環境可以影響一個人。 所以許多家長偏好讓外籍老師教孩子英文,但提到中文閱讀能力,多數的家長明知道重要性,卻仍舊提不起勁。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陪讀並不如想像中輕鬆,不僅要特別抽空陪伴,在閱讀的過程中也需要消耗腦力,還要回應孩子的許多疑問,對於許多忙於工作及家務的家長而言
昨天在幫孩子檢查作業,發現其實過去到現在的題目與答案,似乎還是太過簡略,很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許多誤解。 比如,昨天我看到的閱讀測驗大致上是說不願意幫忙別人的結果反而害到自己,然後有一題的正確答案是:我們應該要盡力幫助別人。 但身為大人的我們都知道,不是什麼忙都應該幫,而我們應該要引導孩
打從孩子進入小學前,我就很難想像國小一年級就要開始補習的生活。 直到孩子進入了小學,才真的發現不去安親班又沒有額外補習英文,更沒有參加任何才藝社團的我們簡直是少數中的少數。 為什麼不讓孩子多學習一些呢?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就是我們認為讓孩子多休息才能提高學習力。 或許各位很難想像
昨天晚上孩子神神祕祕地跟我說要放一樣東西到書包裡,但是不能告訴我。 我用嚴肅的語氣跟他說:「你一定要跟我說,不要害怕被罵,因為很多紛爭都是從這裡開始。」 於是我跟孩子解釋最近從朋友、老師、網路上看到孩子之間彼此贈送或交換禮物所引發的後續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之間為了表現友好
當孩子進入到學校的團體生活,勢必會遇到許多群體的議題,就如同最近有小學家長指出運動會有熱心的家長提供飲料及零食,或許有些家長很樂意接受,但有些家長卻感到相當困擾,那到底該怎麼辦呢? 其實我們家的情況是由於小孩有鼻過敏的問題,加上我們也希望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飲食觀念,所以孩子從沒喝過飲料,也
聽到許多家長抱怨孩子:「奇怪,回到家就只想吃東西或是想玩,都不會想先做功課!」 其實聽在我耳裡,一點都不奇怪。 先試著思考「家」給我們的感覺是什麼? 你希望「家」給你的感覺是放鬆身心的地方,還是讓你精神緊繃的地方? 我想答案顯而易見,也更能理解孩子們回到家的需求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