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策略通常是描述「我們要如何實現產品的長期目標」,透過定義產品定位和主推優勢,並確保開發方向與公司業務目標一致,但產品策略不像需求清單那樣具體,而是只提供一個框架,引導產品經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出取捨和決策。

一、產品策略 vs 願景 vs 路線圖
⠀⠀在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中,難免會遇到「產品策略 / 產品願景 / 產品路線圖」這幾個名詞,以下先簡易拆成 3 個層級:- 產品願景(Vision):我們希望產品最終成為什麼樣子?(Position)
- 產品策略(Strategy):我們針對願景的短中長期目標是?(Goal)
- 產品路線圖(Roadmap):我們針對短中長期目標,要做的事情是?(To-do)
⠀⠀
產品策略與產品願景的關係
產品願景是產品的終極目標,通常由公司高層或產品領導者制定,例如電商平台的願景可能是「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交易平台」。
產品策略則是要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可執行的方向,延伸上述,例如策略是「為消費者打造安全且便利的購物流程」。
⠀⠀
產品策略與產品路線圖的關係
產品路線圖則是再將策略更具體化,列出一份有時間、執行方案的計劃表。
基於上述策略,路線圖可能包括「第一季優化 LINE 快速綁定和訪客購物流程,第二季優化兩階段註冊的資安流程」。
⠀⠀
三者的互動
綜合來說,產品願景是北極星,產品策略是導航系統,產品路線圖是行車路線。
通常 Jr. PM 初期只會接觸到路線圖的規畫,Sr. PM 則逐漸參與策略擬定,甚至影響願景。
⠀⠀
⠀⠀
二、工作中會遇到的產品策略
⠀⠀
回到產品經理的實際工作,可以用以下的具體案例來描述產品策略怎麼發生:
- 資源分配與優先排序
團隊的開發資源或人力有限,要優先開發新功能吸引新用戶?還是修復現有功能的 bug 解決客戶滿意度?這個資源的抉擇就算是一種策略。 - 市場定位與競爭策略
產品要在市場脫穎而出,要走低價競爭?還是精品路線?例如線上教育平台要主推「平價基礎課程吸引廣大受眾」,還是專注「高額費用的完整課程」,都會影響產品的長期定位。 - 用戶受眾與價值取捨
用戶需求千變萬化,要以「滿足個人用戶任務」為目標?還是開發「團體互動的社群功能」?例如健身 APP 要做「個人飲食追蹤功能」還是「團體運動任務」,也需要策略來判斷哪個更符合產品目標。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會看當時的市場、目標、客戶而有不同答案,這也是 Jr.PM 往 Sr.PM 的關鍵,需要跳脫執行層面,試著從更高的視角思考產品走向。
⠀⠀
為什麼產品策略很重要?
- 確保資源運用
在產品開發中,時間、人力和預算都是有限的,若沒有事前訂好策略,PM 可能陷入「什麼都想做」的困境,導致一整季做完沒有明確的產品重點 - 保持競爭優勢
市場競爭激烈,產品若無清晰策略,很容易不知道為了什麼目標而作,最終默默被對手超越或搶走客戶。 - 提升團隊效率
策略能給予團隊一個共同方向,減少內部為了特定功能的開發與否的爭議,若策略明確是「優先提升新用戶轉換數」,PM、設計、工程團隊就能圍繞這個目標協作。
⠀⠀
⠀⠀
三、PM 在產品策略中的角色
⠀⠀
雖然上面不斷提到產品策略在 PM 工作中的重要性,但並不是每位 PM 都會參與到做決策。
在部分公司中,區分方式是:
- Jr.PM 可能只會參與「功能開發的執行決策」,決定功能要怎麼做、如何做。
- Sr.PM 才會參與到「產品定位的時程決策」,決定功能要不要做、為什麼做。
⠀⠀
Junior PM:功能的執行者
通常專注於執行層面,例如撰寫產品需求文件(PRD)、追蹤開發進度和處理異常維運 bug,決策範圍較小,多半是針對 Sr.PM 規劃好的產品路線圖進行細部規劃。
Senior PM:策略的制定者
隨著經驗增長,Sr. PM 開始參與產品更高的策略制定,根據市場調研、客戶反饋、業務需求,訂出「產品要往哪裡去、為什麼現在要做 A、為什麼現在不做 B」等策略,並接著調整產品路線圖。
⠀⠀
為什麼不是每個 PM 都在想策略?
最近在 PM 小聚和不少 PM 聊職涯過程,發現許多資深產品經理也是以執行為主,偏向 IC(獨立工作者)的角色,能參與決策的反而是產品總監,因此能不能碰到決策圈,也和公司文化和組織結構有關。
在大企業裡面策略可能由產品總監或高層決定,Sr.PM 和 Jr.PM 都是執行者,差別在於功能的大小;而在中小企業,Sr.PM 可能身兼策略與執行,Jr.PM 才是單純執行者。
⠀⠀
⠀⠀
四、結論
在我剛接觸產品經理這個角色時,一直覺得能參與到產品策略是一間很嚮往的事,但後來和不同公司的 PM 聊完,其實做決策也代表要背負更重的責任,包含方向錯誤的責任、團隊資源浪費的責任,那種壓力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承擔的。
對 Jr. PM 來說,短期目標是先累積執行經驗、了解產品市場、確認每次的需求規劃都能解決用戶痛點。
接著再一步步融入 Sr.PM 的思維,開始參與跨部門會議,擔任產品對外的溝通窗口,開始提供策略想法,確認產品思維與市場接軌,最後才能擔任決策者。
如對這系列文章有興趣可以再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