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的悲涼筆觸 法蘭茲.卡夫卡 (Franz Kafka) : 生活要求的東西我一樣都沒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於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雙親為猶太人。1906年,他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完成為期一年的法院實習工作後,於1907年進入「忠利保險集團」的布拉格分行。1908年,他進入「勞工事故保險局」任職,在該局擔任公務員直到1922年因病而提早退休。1917年夏末,卡夫卡由於肺結核發作而咯血,於1924年6月3日死於肺結核,享年四十歲。

法蘭茲.卡夫卡,現代主義文學的奠基者與存在主義代表作家,生於當時隸屬奧匈帝國的布拉格,現今為捷克首都。他的深邃眼眸中總彷彿流露著抹不去的哀愁。父親赫曼․卡夫卡(Hermann Kafka)為猶太商人,母親茱莉․勒維(Julie Löwy)則是酒商之女。卡夫卡為家中長子,下有五名弟妹,兩名弟弟早夭,三名妹妹日後死於納粹集中營。

法蘭茲.卡夫卡幾乎一生與父母同住,並長時間生活在布拉格。他先後就讀於曼斯納街德語男子小學(Deutsche Knabenschule)、舊城區的艾利斯特德語中學(Altstädter Deutsches Gymnasium),最終畢業於卡爾․費迪南特大學(Univerzita Karlova v Praze)法學院,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卡夫卡的父親赫曼出身寒微,憑藉堅毅果敢的性格創業成功,讓家人過上中產階級生活。然而,赫曼強勢的作風為卡夫卡帶來終生陰影。三十六歲時,卡夫卡寫下五十餘頁的《給父親的信》(Brief an den Vater),直言父親在他心中種下不可動搖的恐懼。童年時的一次夜裡,卡夫卡因吵著要水喝而被父親拖下床、關在家門外,從此變得壓抑順從。

信中透露,父親的責罵與責難令卡夫卡內心充滿罪惡感,認為自己養尊處優,與父親的堅毅勤奮形成強烈對比。這種壓抑的情感與自我厭惡不僅影響卡夫卡的人格,也成為他創作中的重要母題。《變形記》、《判決》、《審判》與《城堡》等作品中,父親形象皆為專制、冷酷,對子女缺乏理解與愛意。

卡夫卡生前僅發表少量中短篇作品,對自己的寫作才華充滿疑慮,甚至將寫作視為詛咒。好友馬克斯․布洛德(Max Brod)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兩人於卡爾․費迪南特大學結識,布洛德鼓勵卡夫卡投稿發表,並於卡夫卡臨終前違背其銷毀手稿的遺願,整理並出版《審判》、《城堡》與《美國》三部長篇遺作。

一九三九年,布洛德帶著卡夫卡手稿逃離納粹入侵的布拉格,輾轉將手稿存放於瑞士銀行保險箱與牛津大學巴德理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今日,這些手稿成為文學史上的珍寶。

卡夫卡三度訂婚皆未成婚,原因多歸於內心的不安與絕望。他視婚姻為擺脫父母控制的象徵,卻始終無法跨越這道門檻。一九一七年被診斷出肺結核後,健康狀況日漸惡化。

一九二三年,卡夫卡在波羅的海度假時邂逅朵拉․迪亞芒(Dora Dymant),並搬至柏林與她同住。這段短暫的幸福時光成為卡夫卡人生中少數愉悅的片刻,並啟發他創作最後一篇短篇小說《一個小女人》(Eine kleine Frau)。

次年三月,卡夫卡回到布拉格住院治療,三個月後病逝,享年四十歲,一生坐困布拉格城內,與世長辭前終得淺嚐幸福滋味,與父母合葬於布拉格的新猶太公墓。

卡夫卡的文學遺產,透過馬克斯․布洛德的努力,終於跨越時空,成為存在主義與現代文學的永恆象徵。



資料參考 : 《變形記》、Mediu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路的成功學的沙龍
28會員
280內容數
成功並非一蹴可及,分享名人背後的故事 :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跟著我一起剖析那些成功的軌跡,踏上屬於自己的成功路。
2025/04/30
你是否曾在職場中看見資源總是傾向某些特別「出風頭」的人?他們總能拿到更多機會、資源與掌聲,彷彿有無形的磁場將一切好處吸引而來。這種現象,其實正是著名的「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資源向已有資源者集中。
Thumbnail
2025/04/30
你是否曾在職場中看見資源總是傾向某些特別「出風頭」的人?他們總能拿到更多機會、資源與掌聲,彷彿有無形的磁場將一切好處吸引而來。這種現象,其實正是著名的「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資源向已有資源者集中。
Thumbnail
2025/04/28
電商平台「蝦皮購物」( Shopee )在台灣及東南亞各地,包括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乃至遠至拉丁美洲,都能見其身影,幾乎稱霸東南亞市場。蝦皮的崛起,使其母公司「冬海集團」( Sea )董事長李小冬一度榮登新加坡首富。
Thumbnail
2025/04/28
電商平台「蝦皮購物」( Shopee )在台灣及東南亞各地,包括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乃至遠至拉丁美洲,都能見其身影,幾乎稱霸東南亞市場。蝦皮的崛起,使其母公司「冬海集團」( Sea )董事長李小冬一度榮登新加坡首富。
Thumbnail
2025/04/24
吳清友,一個出身鄉野漁村的孩子,在貧瘠的土地上靠天吃飯,學習過程滿是挫折。他非名門望族,亦無傲人學位,但面對生命的無常、苦難與病痛,仍持續精進自、豐厚強大的心靈。
Thumbnail
2025/04/24
吳清友,一個出身鄉野漁村的孩子,在貧瘠的土地上靠天吃飯,學習過程滿是挫折。他非名門望族,亦無傲人學位,但面對生命的無常、苦難與病痛,仍持續精進自、豐厚強大的心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記得入職半年後,業績沒有起色,處經理便要我去請教老師,我的主管便幫忙我預約了。 到了現場,她便開始說出我生活的壞習慣,當時我經常因為不知道要吃什麼,然後考慮了一整天,最後什麼也沒吃,而這個壞習慣,從來就只有我自己知道。 當她說到,我最近是否有參加告別式,因為她看見我身後跟著一個老年人
Thumbnail
記得入職半年後,業績沒有起色,處經理便要我去請教老師,我的主管便幫忙我預約了。 到了現場,她便開始說出我生活的壞習慣,當時我經常因為不知道要吃什麼,然後考慮了一整天,最後什麼也沒吃,而這個壞習慣,從來就只有我自己知道。 當她說到,我最近是否有參加告別式,因為她看見我身後跟著一個老年人
Thumbnail
那一年,我的人生展開了,以我的年紀無法理解,也無法消化的變故。突然出現很多人,到家裏要債。家被賣了,只好四處流浪。租來的房子裏,没有電視、没有椅子、没有書桌。這是,在逃亡嗎?原來,書上說的「家徒四壁」是真的。 原本上高中的計劃,只好作罷。後來,我決定到附近的工廠當小童工。
Thumbnail
那一年,我的人生展開了,以我的年紀無法理解,也無法消化的變故。突然出現很多人,到家裏要債。家被賣了,只好四處流浪。租來的房子裏,没有電視、没有椅子、没有書桌。這是,在逃亡嗎?原來,書上說的「家徒四壁」是真的。 原本上高中的計劃,只好作罷。後來,我決定到附近的工廠當小童工。
Thumbnail
瓦基以作者身份分享如何選擇自主生活,主要內容包含四個步驟:認識自己、以終為始、保持動力和復盤。這篇文章介紹了瓦基的思維和方法,如建立身分認同、晨間習慣、以及自我反省等技巧,可供讀者借鑑。
Thumbnail
瓦基以作者身份分享如何選擇自主生活,主要內容包含四個步驟:認識自己、以終為始、保持動力和復盤。這篇文章介紹了瓦基的思維和方法,如建立身分認同、晨間習慣、以及自我反省等技巧,可供讀者借鑑。
Thumbnail
他們說,應該要有專職收入比較穩定。他們說,中年人,職涯不要太冒險,要小心。我以為我可以不在乎這些話,身體比我更誠實。
Thumbnail
他們說,應該要有專職收入比較穩定。他們說,中年人,職涯不要太冒險,要小心。我以為我可以不在乎這些話,身體比我更誠實。
Thumbnail
提出辭呈那刻,意識到自大學開始,無論兼職、全職工作了超過10年;與文字打交道的日子裡,多少遇過、聽過了上萬種故事,平凡到你周遭也會發生,獨特到你罕有耳聞。歡迎你2024陪伴我,開始掏心掏肺掏記憶,分享跨域、跨年齡的生活故事。
Thumbnail
提出辭呈那刻,意識到自大學開始,無論兼職、全職工作了超過10年;與文字打交道的日子裡,多少遇過、聽過了上萬種故事,平凡到你周遭也會發生,獨特到你罕有耳聞。歡迎你2024陪伴我,開始掏心掏肺掏記憶,分享跨域、跨年齡的生活故事。
Thumbnail
開始工作後,每天都在堅強和發瘋間徘徊。 從我出社會做了第一份工作 就知道 我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討厭工作的人。 尤其我這人又只憑自己喜好做事。 (∩▽∩) 好大心 生活和工作帶給我的無可奈何只能面對、放下;面對、放下。 朋友說我很有抗壓性 我只
Thumbnail
開始工作後,每天都在堅強和發瘋間徘徊。 從我出社會做了第一份工作 就知道 我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討厭工作的人。 尤其我這人又只憑自己喜好做事。 (∩▽∩) 好大心 生活和工作帶給我的無可奈何只能面對、放下;面對、放下。 朋友說我很有抗壓性 我只
Thumbnail
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離職。 是的!我天天吵著要離職!但我沒想到自己還真的離開了。畢竟,我原本可是打算在這間公司死賴著退休的。到底是誰賦予我這該死的勇氣,讓我心安理得(?)的做了這個決定。 對於這個決定,我並沒有詢問太多人意見(好吧!一但被我詢問到的人,大概被我問了三千兩百萬次)我是個耳根子很
Thumbnail
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離職。 是的!我天天吵著要離職!但我沒想到自己還真的離開了。畢竟,我原本可是打算在這間公司死賴著退休的。到底是誰賦予我這該死的勇氣,讓我心安理得(?)的做了這個決定。 對於這個決定,我並沒有詢問太多人意見(好吧!一但被我詢問到的人,大概被我問了三千兩百萬次)我是個耳根子很
Thumbnail
有時和老婆談到當年奮鬥起家的過程,心中還是覺得感慨。 我和老婆在教會認識,他那時在工廠當作業員,每天輪三班,工作異常辛苦,我那時家境貧寒,正在讀高三,剛開始是異性朋友,後來就成了男女朋友,那是在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 當時一確定男女朋友的關係,我們就開始一起為未來打拼了,我跟他講三班制薪水雖然比較
Thumbnail
有時和老婆談到當年奮鬥起家的過程,心中還是覺得感慨。 我和老婆在教會認識,他那時在工廠當作業員,每天輪三班,工作異常辛苦,我那時家境貧寒,正在讀高三,剛開始是異性朋友,後來就成了男女朋友,那是在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 當時一確定男女朋友的關係,我們就開始一起為未來打拼了,我跟他講三班制薪水雖然比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