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手機通知轟炸你的早晨,你的專注力正在悄悄流失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早晨剛到辦公室,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手機卻不斷震動——Line 群組的訊息、電子郵件的提醒、社群媒體的更新通知一個接一個跳出來。你忍不住點開,回覆了幾句,順便滑了一下朋友的限時動態。回過神來,半小時過去了,而你原本打算完成的工作,卻連開頭都還沒寫好。

辦公室中的干擾
對比另一個畫面:
一位工程師戴著降噪耳機,專注地盯著螢幕,手指在鍵盤上飛快敲擊。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程式碼世界裡,外界的一切彷彿與他無關。兩小時後,他完成了原本預計需要半天才能寫完的功能模組,而且品質極高。

工程師深度工作
這兩個場景的差距,不僅僅是工作效率的不同,更是「專注力」的較量。現代人平均每 11 分鐘 就會被打斷一次,而每次被打斷後,需要 25 分鐘 才能重新回到原本的工作狀態。換句話說,我們的大腦幾乎整天都在「切換任務」的混亂中度過,根本沒有機會進入深度思考的狀態。
這篇文章不會教你如何擠出更多時間,也不只是分享待辦清單的整理技巧,而是幫助你 重掌大腦的控制權,讓你的專注力成為一種超能力,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脫穎而出。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踏上深度工作的養成之旅吧!
為什麼深度工作如此關鍵?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大量的訊息轟炸:電子郵件、社群媒體、即時通訊軟體……這些工具看似讓我們更有效率,實際上卻正在 削弱我們的專注力。
多工處理 = 低效率的陷阱
假設你今天需要完成一份報告。如果你選擇 「多工處理」,一邊回覆郵件、一邊查資料、一邊寫報告,你可能會花上 6 小時,而且最終的成果可能還充滿錯誤與疏漏。但如果你選擇 深度工作,關掉所有通知,專注投入 2 小時,你很可能產出更高品質的報告,而且還節省了 4 小時。
這背後的關鍵在於,AI 時代最稀缺的不是資訊,而是「有效思考」。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網路獲取海量資訊,但只有那些能夠 深度思考、將資訊轉化為價值 的人,才能在職場中脫穎而出。
如何打造你的深度工作系統?
1. 建立「專注結界」:物理與數位環境的雙重防護
(1)找到你的專注角落
- 在家工作的話,可以利用屏風隔出專屬空間,或選擇一個安靜的房間。
- 在辦公室,選擇角落座位,或與主管協調安排「免打擾時段」。
- 喜歡外出工作的話,選擇圖書館或安靜的咖啡廳,避免人來人往的區域。
(2)關閉數位干擾
- 開啟「專注模式」或「勿擾模式」,只允許關鍵聯絡人通知。
- 使用 StayFocusd 等插件,限制社交媒體的使用時間。
- 將手機放在視線之外,避免「手癢滑手機」的誘惑。
2. 深度工作的啟動儀式
建立專屬的「深度工作開關」,幫助大腦快速切換到專注模式。
- 泡一杯咖啡或茶:讓大腦接收「該進入工作狀態了」的訊號。
- 播放特定的背景音樂:白噪音、輕音樂或大自然聲音都有助於專注。
- 使用固定的筆記本或文具:創造熟悉感,幫助快速進入狀態。
3. 採用「90 分鐘衝刺法」,讓專注力最大化
人類的專注力極限約 90 分鐘,超過這個時間,效率會大幅下降。因此,與其強迫自己連續工作 4 小時,不如採用 90 分鐘衝刺法:
- 衝刺期(60-90 分鐘):全力投入,不做任何與工作無關的事情。
- 緩衝期(10-15 分鐘):完全放鬆,讓大腦恢復活力。
- 覆盤期(5 分鐘):快速檢視剛剛的工作成果,並規劃下一步。
克服深度工作的實戰障礙
1. 客戶或同事的突發需求,該怎麼辦?
解決方案:建立 「預製回應話術庫」
- 「我目前在處理一個重要任務,能否在下午 3 點後回覆您?」
- 「這個問題需要一些時間思考,我會在今天下班前給您詳細回覆。」
這樣能 禮貌地延後 處理非緊急事務,同時保護你的專注時間。
2. 內心的分心,突然想到待辦事項怎麼辦?
解決方案:「靈感停車場」筆記法
- 準備一張便條紙或筆記本,放在手邊。
- 當想到與當前任務無關的事情時,簡單寫下來,告訴自己「等一下再處理」。
這樣能讓你的大腦 安心,避免被突發想法干擾。
3. 情緒波動影響專注力?試試 3 分鐘呼吸重置術
- 深吸一口氣,數到 4。
- 屏住呼吸,數到 4。
- 緩緩吐氣,數到 8。
- 重複 3-5 次,直到情緒平復。
這個簡單的技巧能幫助你 快速恢復冷靜,重新投入工作。
從今天開始,每天 22 分鐘的專注訓練
不必一開始就設定高門檻,你可以從 每天 22 分鐘的深度工作 開始。
- 第 1 週:專注 22 分鐘。
- 第 2 週:增加至 30 分鐘。
- 第 3 週:挑戰 45 分鐘。
- 1 個月後:邁向 90 分鐘的完整深度工作衝刺。

深度工作能力的進步
今天,就設定計時器,開始你的第一個 22 分鐘深度工作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