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熟悉的人成為威脅——從暴力預防談人際關係
昨日的 CTO 喋血事件震驚了許多人,這類暴力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威脅往往來自我們熟悉的人,而非陌生人。與其認為暴力是突如其來的,不如學會識別警訊,避免讓自己陷入危險。這不只是我個人的經歷,也是不少書籍研究與揭示的現象。
像是《危險的熟人》和《致命愛人》這兩本書,就分別探討了家庭暴力與親密關係暴力。傷害往往來自身邊最親近、最讓人放下戒心的人。
但,暴力從來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有跡可循的。作為防身技能,我推薦大家閱讀《恐懼的禮物》,作者 Gavin de Becker 在書中提到,不要習慣忽視那些微小的不安,或者說服自己「別想太多」。 事實是,恐懼是我們的朋友,它提醒我們注意危險。
暴力的警訊與預防
作為曾經經歷過家暴的人,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可能的警訊,這些跡象不論是在親密關係、職場暴力,甚至朋友之間的控制行為都可能出現:
- 對拒絕的強烈反應:如果你說「不」,對方卻不肯接受,甚至不斷施壓,這是一個警訊。
- 過度掌控與操縱:強行介入你的決定,讓你覺得自己「被控制」而不是「被尊重」。
- 情緒極端波動:一會兒對你好得不得了,一會兒卻突然翻臉,這種情緒不穩定可能是危險的信號。
- 強烈的受害者心態:把所有問題都怪罪在別人身上,覺得世界對不起自己,這類人往往缺乏自省能力。
- 不合理的親近或監視行為:不經你允許就干涉你的生活,甚至刻意掌控你的行蹤。
如果這些行為出現在你的關係中,請不要忽視它們。
兩種不同的情緒反應
在這樣的情境下,人們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情緒反應。
- 「我煩你,我選擇離開。」 這是一種理性的自我保護反應,當我們發現某個人或某段關係帶來壓力、不適或痛苦時,選擇退出,尋找更安全健康的環境。
- 「你很煩,我要消滅你。」 這則是一種極端、暴力的反應,當某人無法接受自己的情緒,無法忍受對方的存在,便將「解決問題」的方式變成了傷害他人,這往往是許多社會案件的起點。
選擇離開,是一種成熟的應對方式,但有些人因為各種原因(控制慾、報復心理、缺乏情緒調節能力)無法接受「退場」,他們將問題歸咎於他人,甚至視對方為必須消滅的敵人。
如何保護自己?
我知道,當我們身處其中時,真的很難立刻做出決定。我當初也經歷了無數次的掙扎與懷疑。但如果你有這樣的擔憂,請記住——你的直覺不會無緣無故發出警報。
- 相信自己的感覺:如果某個人讓你感到不安,不要逼自己合理化這種感覺。
- 設立清晰的界線:勇敢說「不」,看看對方的反應,這能幫助你判斷他是否尊重你的意願。
- 記錄異常行為:這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未來可能的求助或法律程序。
- 尋求支持與幫助:不論是朋友、家人、專業機構,都可以成為你的後盾。
- 不要責怪自己:你沒有義務原諒施暴者,過去的「好」不能抵消他對你的傷害。
這起事件提醒我們,職場暴力、家庭暴力與人際關係中的操控行為,並非遙遠的新聞,而是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作為母親,我希望自己能保護孩子不受到傷害;作為曾經的受害者,我更希望能幫助更多人提早識別危險,避免悲劇。
請記住,我們不需要活在恐懼中,但我們可以讓恐懼成為提醒我們保護自己的力量。
推薦閱讀
如果你對這個議題感興趣,或是希望更深入了解如何預防暴力,我推薦以下幾本書:
- 《恐懼給你的禮物》(The Gift of Fear) – Gavin de Becker
- 《危險的熟人》 – 羅賓·肖恩(Robin Sax)
- 《致命愛人》 – 簡·蒙克頓·史密斯(Jane Monckton Smith)
- 《他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他上一秒說愛,下一秒揮拳?親密關係暴力的心理動機、癥兆和自救》(Why Does He Do That?) – Lundy Bancr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