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有文章在討論AI對職場的影響。果然,事情落到我頭上來了。我用AI完成了一份海外版代理合約,找到了適合我和它的正確打開方式。
事情的起因是,公司打算從國內市場出發,對海外不同城市招募代理商。想當然爾,業務單位就要開始準備相關的軟硬體資源。其中,英文版的海外代理合約即為必要文件。
我跟法務部門索要了,得到的回覆,沒有海外英文版本。我心裡也有數,反正一切從零開始吧。
外包?太貴;內部?太慢
初步方案是找外部律師事務所擬案。價格呢? 10萬元起算,得算到我部門頭上;時間呢?先抓兩週吧…我傻眼的看著法務同事無辜的眼神,我決定自己先想想提速方案。時間很趕,但看來只有皇帝才會急。
法律背景?有一點,還是無照駕駛
我拿出國內中文版的合約來參考,斟酌許久,初估大概要修改50 %左右。海外版本不只是語言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考慮雙方對等的合作情境。相比國內版本則經常把自己當作老大,能霸王的就不放過;能做罰款的就先寫上去。在海外,這就行不通了。
雖然我畢業於法學院,卻是政治系;修過法學緒論,但始終是無照駕駛。但感謝老師,我在法條邏輯上還是有一些底子的。沒辦法了,時間趕,只得自己上馬。
ChatGPT同學登場,幫我加速
用中文版做基礎,逐條123的方式,寫出我對海外的合約規劃及交易等的必要條件。例如,簽約後,需自費來我甲方參加兩週教育訓練。期間甲方應協助食宿交通相關的協助,提供安全且合理的計劃作為乙方參考。
接著,我找了兩個人,一個叫ChatGPT,一個叫Copilot。直接把所提規劃條件及中文版合約貼上去。很快結論就出來了,Copilot像是有條理層次的好學生,給出很像合約條文的123,還不錯。但ChatGPT的本文內容比較符合我的需求,所以我繼續叫他用合約條件式的產出。最後接近的我要的情境。
看來這方面,ChatGPT同學比較優秀。所以我就單獨找了這位更好的學生繼續深度交流。因此,我完善了來自業務單位的中文海外版本。再請公司法務做進一步完善。
接著,中翻英就比較簡單了,我還是把兩位C同學同時找了過來。兩位翻的都不差,我取了兩方版本,做了大概3%左右的英文版微調與整合。
真人老外把關,確認無誤
為避免文字與理解出現誤差,我不厭其煩再找了以英文為母語的真人同事,逐條問他懂不懂或能否理解條文內容。被我關在會議室約30分鐘後,他只提了一個建議,條款中涉及免費贈送的型錄或產品,不要用「free」,而要改成「complimentary」,因為這些贈品是代理商下單後才提供,並非無條件贈送。
好的,我採納了他的意見。在這位年輕老外崇拜的眼神中,我把英文版定稿了。
蓋章認證,終於搞定
最終版本完成後,還需要經過正式的法律審核。我們這時才決定花2萬元及一些點數,讓年度合作的事務所協助,最終定稿為英文版正式合約。當我收到蓋章回覆我的最終版本時,我看到的是修改了幾個大小寫英文單字,以及遇到有爭議的時候,以何地為管轄協調單位之類的專有名詞。
整個過程歷時四天,涵蓋了業務需求確認、AI協作擬稿、真人檢核、法務審核等環節。這次經驗不僅讓我節省了時間與成本,也讓我開始進入AI工具的打開方式。
總結來說,這次最給力的,無疑是ChatGPT和Copilot兩位「C同學」,而其他單位……嗯,說他們打醬油好像也不太公平,畢竟最後還是要有個官方背書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