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酸酢漿,靈靈芳草。
冰糖熬煮湯泱,誰知甘味凉。
人生苦悵,滋心潤腸。
共當春醪聞香,醉飲泉玉觴。
——淺草〈酢漿草茶〉
春天是各色草花繁茂生長的季節,紫花酢漿草更是不會讓人錯過的靈靈芳草。尤其在春光照耀下,那透亮的紫迎風招展,著實清雅可人!
聽花奴先生說鹿草園子裡遍地生長的紫花酢漿草,還是四十年前的他用五塊錢買來的,原來紫花酢漿草與本土的黃花酢漿草不同,是外來種,原生於南美洲,只是多年來已相當適應台灣這塊土地,以致到處都可見到她的芳蹤。
紫花與黃花酢漿草,乍看原以為只是花色的不同,但其實二者有相當多不一樣的地方。紫花酢漿草的葉子,比黃花酢漿草的葉子要大上好幾倍,過去曾經發現過不少幸運草的葉子,幾乎清一色都是黃花酢漿草,卻從未發現過紫花酢漿草有突變葉。
黃花酢漿草主要是靠蒴果傳播種子
此外,在繁殖後代上,紫花酢漿草跟黃花酢漿草也相當不同。黃花酢漿草主要是以種子繁殖為主,果實成熟後會從蒴果彈射出種子,會發出啵啵啵啵的聲響;紫花酢漿草的花雖然更美,但這樣的花來到台灣卻結不了果,主要是靠地下鱗莖進行無性繁殖,而在鱗莖下面還會結出肥大透明的肉質根,用以儲存養份。
這肥大的肉質根被稱作「水晶蘿蔔」,聽說風味很不錯,如水梨般鮮嫩清甜,卻直到最近才想到挖一些來品嘗。嚐起來甘甘甜甜的,有個奇妙的人參味,有一絲絲的微酸,挺清爽美味的,還真是野外止渴的最佳良伴。
被稱為「水晶蘿蔔」的紫花酢漿草肉質根
清代《植物名實圖考》卷十一.酢漿草
關於酢漿草的記載很早,清代《植物名實圖考》云:「酢漿草,《唐本草》始著錄,卽三葉酸漿,生山石間,葉大如錢。」一看到圖,就知道是今天的黃花酢漿草。再循線找到《唐本草》(又名《新修本草》):「味酸,寒,無毒。主惡瘡 ,搗敷之,殺諸小蟲。生道旁。葉如細萍,叢生,莖頭有三葉。一名醋母草,一名鳩酸草。」原來最晚在唐代的醫書,對酢漿草的性味與藥效,就已經有介紹了。
在此,要來正一下音(畢竟芳菲主人的本業是國文老師),「酢漿」要讀做ㄘㄨˋ ㄐㄧㄤ,不是ㄓㄚˋㄐㄧㄤˋ,也不是ㄗㄨㄛˋㄐㄧㄤ。「酢漿」的意思,指的就是一種古代含有酸味的飲料,類似今天的醋飲。
其實「酢」才是「醋」的本字,所以要唸作ㄘㄨˋ,因其莖葉皆有酸味,也稱為「酸漿」或「鹽酸草」。我們現在說的酬「酢」,本字才是「醋」(說文解字:醋,客酌主人也),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字在使用上對調了,後世就沿襲這樣的錯誤,長此以往,習焉而不察。不過現在買醋時,可發現廠商在標籤上竟然是使用古字「酢」哩,可見有保留古法的精神在裡面!
過去曾經分享過顏色、風味俱佳的「紫花酢漿草花茶」與「酢漿草泡菜」,今天看著整片紫花開得明媚鮮妍,被那份萋萋的春意打動了,忍不住採集那紫色小花來作道「酢漿草花糕」,沒想到花色還保留得挺不錯的。
材料:紫花酢漿草鮮花、糯米粉60g、在來米粉40g、酵母粉1茶匙、30g糖、1大匙玫瑰糖
作法:
1.把一部分鮮花留下來鋪糕底與糕面,一部分留下來搗成花液。將花液加水調成花汁,並濾掉渣,調成約100g。
2.將糯米粉與在來米粉混和,加入花汁、酵母粉、30克糖與1大匙玫瑰糖
3.在容器底層放上一張烘焙紙,再鋪上一層鮮花,倒入粉漿,上層再放鮮花(必須壓入粉漿),封上保鮮膜發酵1.5-3小時,發酵成兩倍大。
4.再放入電鍋蒸20分鐘即可。
紫花酢漿草花糕作法
這道花糕蒸起來很香,嚐起來頗為淡雅,帶點微酸的酢漿草風味,若嫌味道太淡,或可酌量加點桂花釀,增添一個香甜馥郁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