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與今天:我對臺灣的憂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1945年與今天:我對臺灣的憂思!


 

        莫言先生曾經說過,“我有一種偏見,我認為文學作品永遠不是唱讚歌的工具。”這當然是他作為一位享譽海內外大文豪的謙遜之詞。但細細想來,如果單從“偏見”這個詞出發的話,我想這句話體現出他的“超然”多過於體現他的謙遜的吧,莫言先生當然有“超然”的資本,或者說“超然”本身就是他的資本。這種資本不是人人都可以有的,但偏見卻是幾乎每個人或無法避免或不可或缺的。

        比如我,我的偏見很多,在這裏我先說其中一條,我總是想著“不知古者莫談今,不識惡者莫談愛。”

         今天的臺灣讓人擔心,很容易讓使我聯想到1945年的國民黨。1945年的國民黨借助國際形勢的變換,九死一生般地趕走了日本侵略者,如日中天,但短短四年後就退守到了臺灣。今天的臺灣依託於她本身民主的政治制度,自由的人文環境,中庸的大道之道平穩地度過了疫情之痛,如果再加上對岸共產黨各種腦殘行為的襯托,用完美地度過疫情也許更為合適,我想在整體上用欣欣向榮形容今天之臺灣並無不妥之處,但四年後呐?臺灣能退到哪里,變為今日之烏克蘭,變為今日之香港,還是去海外成立流亡政府。真的很讓人擔心。當然如果有誰認為四年太短,那十年呐?十年夠長嗎?

           為什麼1945年如日中天的國民黨在短短的四年之後就退到了臺灣?

           這個問題很大也很複雜,並不是三言兩語能解釋清楚的,更不可能有統一的標準答案。至於市面上流行的觀點總結來說大概可以歸分於以下幾種:有人認為是因為國民黨的腐敗,有人認為是因為國民黨沒有進行行之有效土地改革,有人認為是因為國民黨糟糕的財政政策,有的人認為國民黨沒有良好的發展基層黨組織,還有人認為是因為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忽然離世,史達林的背信棄義甚至是蔣委員長的個人性情缺陷等等個人因素,更有許多腦子不太靈光的人自欺欺人般地認為是共產黨順應了時代的潮流。

            我想對於以上各種觀點除了最後一種看法明顯不值一駁外,其他的觀點都不能說是錯誤的,但是從對比的角度去看說不錯誤的觀點為解答所提問題的正確答案多少也有些牽強。比如說國民黨腐敗,國民黨沒有進行有效的土地改革,共產黨呐,共產黨在它的的控制範圍內所推進的是“土地改革”嗎?我想從殺人的數量來看稱之為帶有宗教色彩的殺人土地運動還差不多,一個只有三十萬左右人口的的小縣,一場它所美其名曰的“土地改革”下來,能整死兩萬多人,那麼這場運動還與土地有關嗎?同樣地,從枉殺無數人命這一點來看,與共產黨內在本質上所體現出的腐朽與潰爛相比國民黨的腐敗簡直可以說是仙氣飄飄了。再比如說國民黨糟糕的財政政策,沒有良好的發展基層黨組織,共產黨呐,那時的它有財政政策嗎,它那時的基層黨組織真實情況又有多少是被後來者所的粉飾與虛誇出來的,從它八年抗戰下來所傷亡人數極少來看可見一斑。至於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忽然離世,史達林的背信棄義和蔣委員長的個人性情缺陷等等個人因素,共產黨又能好到哪里去呐,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過世了,杜魯門總統最起碼是反共的吧,史達林之於國民黨背信棄義,他對共產黨又有多少真心實意,說白了還不是騎驢看話本走著瞧般地相互利用而已,蔣委員長性情之中再有些許不堪畢竟領導了八年抗戰,最後還勝利了,與之相比毛澤東算個人嗎?魔鬼還差不多。

             拋開情緒,對於1945年如日中天的國民黨在短短的四年之後就退到了臺灣這一問題,流行甚廣的各種看法或者說觀點有些許牽強倒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些並不錯誤的觀點或者說看法對於今日之臺灣太缺乏現實意義,畢竟今日之臺灣與1945年的國民黨相比從單從概念上來看也並不對等,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她們的敵人沒變。共產黨在四年之後把在1945年還如日中天的國民黨趕到了臺灣,共產黨在四年之後或者十年之後把今日之欣欣向榮的臺灣怎麼樣呐?變為今日之烏克蘭,變為今日之香港,還是去海外成立流亡政府。

            說了這麼多終於可以說我對於為什麼1945年如日中天的國民黨在短短的四年之後就退到了臺灣這一問題的答案了——宣傳。國民黨敗就敗在她的宣傳上,這是沒辦法的,不管怎樣,那些年的國民黨怎麼說來都算是一個革命性的政黨,除了宣傳她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而共產黨勝更勝在它的宣傳上,這更沒辦法,宣傳是它的根,它的立身之本就是宣傳,混淆視聽地宣傳,顛倒黑白地宣傳,無所不用其極地宣傳都是它的拿手好戲。1945年之前它是如此,1945年之後它是如此,今天它還是如此。

            生於宣傳,也必死於宣傳,這是共產黨的宿命。            

生於宣傳,也必死於宣傳,這是共產黨的宿命。只是不知道臺灣能完好地等到哪一天嗎?希望吧!一起向蒼天祈禱!

            在祈禱之餘,我想略顯狂妄地表達一下我對今日之欣欣向榮之臺灣的另一層優思。今日之臺灣在政治上高度民主,在人文上高度自由,在經濟上高度發達,至於科學技術也在如今這個繁雜的世界之林有一號,今日之臺灣完完全全稱得上金玉其外,至於今日之臺灣公民嗎?我想不帶貶義的總結今日之臺灣最大的問題是“傻子”太多,而“壞人”太少。

             在表述今日之臺灣“傻子”太多這個狂妄的優思之前,我還是想再次表明,這裏的“傻子”沒有貶義,更沒有惡意,這裏所提到的“傻子”並不是從智商的角度去定義的,更不是從人格上去評判的,而只是從同理心這狹窄的單一層面去判定的。怎麼說呐?這麼說吧,我把今日之臺灣公民裏對海峽對岸共產黨所有暴政都漠不關心,毫無感覺,更有甚者會產生奇妙般的看笑話快感的那部分臺灣公民統稱為“傻子”。由於歷史和現實情況眾所周知的原因,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過去海峽對岸共產黨暴政是過去之臺灣僥倖得以倖免的,現在海峽對岸共產黨暴政是現在之臺灣應該恐懼的,將來海峽對岸共產黨暴政很可能是將來之臺灣的所有人要一起拜領的,在如此情況下還有為暴政歡呼雀躍者,想不通,“傻子”確實夠多,可能從比例上與生活在共產黨暴政下的“腦殘”有的一比了。當然在此也要補充一下,以上所提的同理心與同情心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至於說今日之臺灣“壞人”太少,我想這也怨不得今日之臺灣,成平日久,時過境遷,民主,自由的高度發展,正常的人大概率還是要向善的,所以就造成了今日之臺灣太少的人對於她最大的敵人海峽對岸共產黨有像我一樣這麼深切的厭惡之情了,心裏沒有惡感,怎麼能成為“壞人”呐。實實在在的說“壞人”太少也許對今日之臺灣不是什麼壞事,但當你所要面對的是邪惡的共產黨時,“壞人”太少絕對不是好事。不討厭惡魔,怎麼面對真佛。所以說,今日之臺灣所有人,你愛臺灣嗎?真愛臺灣的話就從厭惡共產黨開始吧。做大惡時需要有信仰,哪怕它的信仰像屎一樣臭,像共產黨。對抗共產黨時也需要信仰,哪怕這種信仰需要啟迪一些“壞人”,像今日之臺灣應該做的。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我想引用錢穆老先生一句話作為收尾:“共產主義之興起,乃是一種反動。”                                       

 

                                                     2023年4月11日 、

             

            

 

 

 

avatar-img
0會員
18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一個喜歡直言不諱、思考社會問題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近日,一個偶然的機會,與久違的文友H通了電話,談話內容很盡興,多半聚焦俄羅斯的經典作家,以及簡體中譯本的讀後感等等。最後,提到中國與台灣在翻譯上用語習慣的比較,這觸發了我對這個主題的興趣。當下,我的編輯(組稿)魂,瞬間燃燒了起來。於是,我立刻決定了對談的題名:文學書簡對談集。首先,我知道他對於果戈理
Thumbnail
小說反映人生,表現時代與社會,好的小說透過藝術性的敘事手法,引起讀者共鳴,進而思索人生的意義,找到目標與方向,不再迷失徬徨。好的小說,無不蘊含真、善、美的元素。 讀者通常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臺灣文學理論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漢寶德教授的回憶錄以豐富的內容介紹了他在不同背景下的成長歷程和專業生涯,作為建設台灣的貢獻。文章表達了他的豐富人生和對建築的熱情。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舊寶物◇ (心得內容提及情節,請斟酌閱讀) 《他還年輕》在上映前我就陸陸續續看到非常多次廣告,還因此關注了目宿媒體,吳晟老師是從國一認識,一直到如今常常聽見名字的文壇前輩,但其實台灣文學史上他已經算是新秀了。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或許,在試圖與《同志文學史》互相拆解、檢視「台灣的發明」這問題時,仍會不自主地被另外一個主張所吸引:「『同志文學』不只是一種『文類』(genre),而更是一種『領域』(field)」。我們熟悉波赫士如何談論分類:任何一種想完美又無所不包的分類意圖,最後終將朝向一種自我矛盾的、阻斷思考(如此完全違反一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近日,一個偶然的機會,與久違的文友H通了電話,談話內容很盡興,多半聚焦俄羅斯的經典作家,以及簡體中譯本的讀後感等等。最後,提到中國與台灣在翻譯上用語習慣的比較,這觸發了我對這個主題的興趣。當下,我的編輯(組稿)魂,瞬間燃燒了起來。於是,我立刻決定了對談的題名:文學書簡對談集。首先,我知道他對於果戈理
Thumbnail
小說反映人生,表現時代與社會,好的小說透過藝術性的敘事手法,引起讀者共鳴,進而思索人生的意義,找到目標與方向,不再迷失徬徨。好的小說,無不蘊含真、善、美的元素。 讀者通常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臺灣文學理論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漢寶德教授的回憶錄以豐富的內容介紹了他在不同背景下的成長歷程和專業生涯,作為建設台灣的貢獻。文章表達了他的豐富人生和對建築的熱情。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舊寶物◇ (心得內容提及情節,請斟酌閱讀) 《他還年輕》在上映前我就陸陸續續看到非常多次廣告,還因此關注了目宿媒體,吳晟老師是從國一認識,一直到如今常常聽見名字的文壇前輩,但其實台灣文學史上他已經算是新秀了。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或許,在試圖與《同志文學史》互相拆解、檢視「台灣的發明」這問題時,仍會不自主地被另外一個主張所吸引:「『同志文學』不只是一種『文類』(genre),而更是一種『領域』(field)」。我們熟悉波赫士如何談論分類:任何一種想完美又無所不包的分類意圖,最後終將朝向一種自我矛盾的、阻斷思考(如此完全違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