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跟兒子有共讀的習慣。他會自己先看完一遍,再請我講。昨晚,他拿了一本立體書,書中有設置許多可以拉、推、翻的小機關,他自己看著看著,一不小心就撕破兩、三個小機關,被惜物的父親念了一頓,他備感委屈,悶在棉被裡啜泣。
情緒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
在家裡,只要他有難過、生氣的情緒,我傾向讓他先發洩完,當然是處在一個安全、沒有危險、不會受傷的環境中,他可以大叫、打娃娃,但不可以摔東西,打人跟傷害自己也是被禁止的,他可以放聲大哭,或是躲起來掩面啜泣,但同時我也會讓他知道,媽媽會在他旁邊,等他發洩完想要抱抱時,隨時都可以來找我。
只是,我也是人,也會疲累、有自己的不滿,不會每次都這麼剛好有辦法承接住他的情緒,做父母情緒要穩定真的也是要不停練習啊!我只能盡量在事後,或是等彼此都冷靜下來後,慢慢地幫他說出他的情緒是什麼?怎麼來?一邊猜、一邊讓他知道這些事件引發的情緒是什麼,也讓他知道他的情緒是怎麼影響我、我這些情緒是怎麼來的。
扯遠了。總之,等他哭完、從棉被裡出來跟我討抱抱,當然先給他一個大抱抱再說。待他情緒穩定後,開始拿著娃娃玩,而我一邊準備要進入夢鄉時,猛一地被他拿娃娃一砸,頓時感到不悅,並請他把娃娃拿給我、準備要睡覺了。突然,又是一陣爆哭,看來是先前的委屈還沒有安頓好,或是我的要求太嚴厲?反正,這小子的難過又再次爆發,還哭得更大聲,生母忍不住翻白眼,心裡OS是你打擾我睡眠我比你更想哭好嗎?但還是有忍住不碎念,一樣等他哭完、向我討抱抱。好不容易再次安撫好這小子,彼此互道晚安,然後進入夢鄉,終於迎來可喜可賀的結果😂。
被安撫後,情緒仍是需要被看見跟被指認
有時也會猜測,這孩子的情緒是哪來的呢?是玩得太累?太晚睡?在學校受了委屈?還是身體不舒服?...但我不是他,他現階段也還沒發展出可以理解並清楚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我只能藉由猜測可能的因素,試著幫他說出這些情緒是什麼,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他知道這些情緒是允許被表達出來,而且不管表達方式如何,我都會愛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