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安頓生命的智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王陽明安頓生命的智慧

黃明誠  2008 圓神出版社

分類:論說--理論 

★★★★☆

 

重要字句:


王陽明安頓生命的智慧,都是在面對困頓與挑戰中體驗出來的。他的學說是他生命實踐的最佳註腳,他的人格使他的學說成為有血有肉的生命之學。

 

五溺:初溺于任俠之習;再溺于騎射之習;三溺于辭章之習;四溺于神仙之習;五溺于佛氏之習。正德丙寅,始歸正于聖賢之學。

 

三變:先生之學凡三變,其為教也亦三變。少之時,馳騁于辭章;已而出入二氏;繼乃居夷處困,豁然有得于圣賢之旨;是三變而至道也。居貴陽時(1509),首与學者為“知行合一”之說;自滁陽后(1513),多教學者靜坐;江右以來(1520),始單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体,令學者言下有悟;是教亦三變也。

 

王陽明所謂的知是仁人內在本具的良知,而非朱子所謂的知(透過經驗知識所產生的道德知識)。

 

摘要:

 

王陽明的性格

 

十二歲時回答老師「讀書學聖賢」是人生第一等事,並且熱心學習弓馬之術和兵法之學,不願當死讀書和求取功名的章句之儒。

 

以馬援為偶像:馬援也是一位「老當益壯、馬革裹屍」智勇雙全的東漢名將。先生一日謁伏波將軍廟(廟在梧州),拜其像,嘆曰:「吾十五歳夢謁馬伏波。今日所見,宛如夢中。人生出處豈偶然哉!」因賦詩云:四十年前夢裡詩,此行天定豈人為?徂征敢倚風雲陣,所過須同時雨師。尚喜遠人知向望,卻漸無術救瘡痍。從來勝算歸廊廟,恥說兵戈定四夷。

 

狂者氣質:信奉心學的大多是豪傑型的人物,因為凡事反求諸心,因此強調獨立自主的人格主體性。狂者積極進取、志向遠大、不會矯揉做作、隨波逐流。「吾自南京已前,尚有鄉愿意思。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回護,才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重視親情:認為親情是人的本性,而非執念。「此念生於孩提。此念可去,是斷滅種性矣。」由儒家來看,人的愛親之心是一切道德的出發點,也是仁的根本。

 

王陽明的存在徬徨與生命探索

 

王陽明年輕時在文學上與人爭勝,不久出入佛老二家思想,最後被扁龍場,度過了艱苦的歲月,終於證得正道,此為「三變」。「三變」是王陽明嘗試安頓生命與自我超越的歷程;「五溺」代表全生命的投入、全心全意的追求。自我探索且力行實踐以確立自己真正的心靈需求。

 

初識聖人之學:十八歲那年拜見理學家婁諒,相信聖人可學而至,開始用功讀書。「吾昔放逸,今知過矣。」

 

格竹:程朱理學是欽定的官學,主張格物可以窮究事物之理,進而理解天理成聖。二十一歲時王陽明七日格竹,卻因此病倒,懷疑自己沒有做聖人的才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深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聖賢有分,乃隨世就辭章之學。」

 

兩次會試落第:「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二十七歲,自念辭章藝文,不足以通至道;求師友於天下,又不數遇,心持惶惑。」

 

不得志而轉向道教:九華山賦「長遨遊於碧落,共太虛而逍遙。」三十一歲時告病遁入陽明洞修練長生之術。

 

三十三歲重回官場:王陽明瞭解到逃避無法得到真正的寧靜,重回儒學尋找存在的價值依據。

 

被捕入獄:三十五歲上疏救賢而得罪宦官劉瑾,正德二年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原本打算逃跑的王陽明擔心連累父親,決定前往龍場。泛海「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龍場悟道:

在貴州萬山叢棘、蛇虺魍魎、語言不通的環境下,王陽明面對了哲學最終極的問題:死亡。他自製石棺,求內心平靜。唯有真正面對死亡的威脅,才能正視生命的意義。「問夭壽不二。先生曰:學問功夫,於一切聲利嗜好俱能脫落殆盡,尚有一種生死念頭毫髮掛帶,便於全體有未融釋處。人于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人的本性已經圓滿完足,因此只要在內在心性做功夫,人人都可以成聖。王陽明之後的觀念都是以此推廣而來。

 

王陽明的講學歷程


三十四歲立志以教育改造社會:「是年先生門人始進。學者溺於詞章記誦,不復知有身心之學,先生首倡之,使人先立必為聖人之志。聞者漸覺興起,有願執贄及門者,至是專志授徒講學。」要安頓身心不畏世俗功利價值所惑,首先要立志成聖,他的一生就是以此為最高理想,並且將這種精神推廣出去。王陽明在龍場建立了第一所書院「龍岡書院」,往後於剿匪靖亂之中,仍堅持繼續講學。

 

師友之道:該年王陽明也遇到學術志業上的好友湛若水。「然師友之道久廢,咸目以為立異好名,惟甘泉湛先生若水時為翰林庶吉士,一見定交,共以倡明聖學為事。」

 

強調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破心中賊難:王陽明三十八歲開始論知行合一之事,發展出與官學(程朱理學)不同的心學。受命南贛汀漳巡撫之時,平定寇盜後於各縣興立社學,以移風易俗教化百姓。他認為人皆具本來良知,無不可教之人。

 

時郡守南大吉,先生所取士也,以座主故拜於門下。然性豪曠不羈,不甚相信,遣弟南逢吉覘之,歸述先生講論如此數次。大吉乃服,始數來見,且曰:「大吉臨政多過失,先生何無一言?」先生曰:「過失何在?」大吉歷數某事某事。先生曰:「吾固嘗言之矣。」大吉曰:「先生未嘗見教也。」先生曰:「吾不言,汝何以知之?」大吉曰:「良知。」先生笑曰:「良知非我常言而何?」大吉笑謝而去。於是闢稽山書院,聚八邑彥士講學。

 

王陽明理學的新創:格物致知新說與知行合一說

 

心即理:聖人之道必須向性中求,而非透過向外窮理的工夫。程朱認為唯有透過持續不斷地格物窮理,能獲得正確的道德知識,也就是天理。也就是透過經驗的探究與道德法則的思考,來保證道德行為的正確性。相較之下,陸王心學是由內而外、由心而理的工夫,也就是先尊德性後才進行道問學的工夫。

 

心即理:王陽明將心、性、理皆視為道德主體,因此所謂「心即理」。

 

理豈外於吾心邪?晦菴謂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閒,而未免已啟學者心、理為二之弊。此後世所以有「專求本心,遂遺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闇而不達之處

 

王陽明所謂之「物」,並不是心外的客觀存在事物,而是指心所接觸的對象,或是由心發動的行為。王陽明所謂格物,重在心發念的地方下工夫,即強調在心意初萌時即存善去惡,使己心完全符合正道,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視為同一工夫。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於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誠無物」,大學「明明德」之功,只是箇誠意。誠意之功,只是箇格物。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即是窮理。天理即是明德。窮理即是明明德。

 

王陽明所謂的知是仁人內在本具的良知,而非朱子所謂的知(透過經驗知識所產生的道德知識)。不確立本心,即使外在知識再豐富,卻與自我生命了不相關,則當我們真正臨事時,依然發揮不了作用,無法安頓生命。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三十八歲始論知行合一。當心發動為意時,或心與外物接觸時,心體良知已在行動。一個人不行善時代表此人的良知為私慾阻斷,因此在行時他並未知,也就是良知本體被蒙蔽。

 

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為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

 

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饑,必已自磯了。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斷的。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論,就是要矯正當時世人藉口先之後行而不行,或任意行之藉口自己不知,或把博學當成目的、一味追求外在知識的弊病。

 

悟道與實踐


靜坐哲學:因弟子不能理解知行合一的真義,王陽明才教弟子靜坐,沉澱個人的私慾偏見、平息思慮,使本心顯露達到光明澄澈的境界。靜坐只是手段,「靜」並非虛空或靜止不動,而是體會超越私欲與天理合而為一的境界。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若靠那寧靜,不惟漸有喜靜厭動之弊,中間許多病痛只是潛伏在,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以循理為主,何嘗不寧靜;以寧靜為主,未必能循理。

 

事上磨鍊:

王陽明的哲學是強調實踐的學問,真正面對人世一切事物、處理生命的難題時,能達到誠意正心的境界。能幫助我們度過生命的困頓,安頓我們的身心,這種學問才是有意義的。所謂的事,其實包含人一切的生命活動,意念、情緒及外部行為,皆屬於事的範圍。

 

汪景顔近亦出宰大名,臨行請益,某告以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天下事雖萬變,吾所以應之,不出乎喜怒哀樂四者。此爲學之要,而爲政亦在其中矣。

 

九川問:「近年因厭泛濫之學,每要靜坐,求屏息念慮,非唯不能,愈覺擾擾。如何?」先生曰:「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曰:「當自有無念時否?」先生曰:「實無無念時。」曰:「如此,卻如何言靜?」曰:「靜未嘗不動,動未嘗不靜。戒謹恐懼即是念,何分動靜?」曰:「周子何以言『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曰:「無欲故靜,是『靜亦定,動亦定』的『定』字,主其本體也。戒懼之念,是活潑潑地,此是天機不息處,所謂『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體之念即是私念。」

 

悲劇的智慧「朱宸濠、忠泰之變」下的澈悟


王陽明憑著過人的膽識、卓越的戰術和謀略,善用心理戰術,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順利平亂。面對軍情的變化皆能不憂不懼,坦然以對。

 

近來信得『致良知』三字,真聖門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盡,今自多事以來,只此良知,無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瀾淺瀨,無不如意,雖遇顛風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沒溺之患矣。

 

致良知:

陽明心學的基本思想在先確立人先天所具有的道德主體性,既而以修養工夫充分實現此道德主體,使所有道德行為、道德規範皆發自此道德主體,完成自我人格。

 

故區區專說致「其良知」。隨時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著實去致良知,便是「誠意」;著實致其良知,而無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著實致良知,則自無忘之病;無一毫意必固我,則自無助之病。

 

心之良知是謂聖。聖人之學,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之者,聖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賢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雖其蔽昧之極,良知又未嘗不存也。苟能致之,即與聖人無異矣。此良知所以為聖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為堯舜者,以此也。是故致良知之外無學矣。

 

王陽明的道德形上學

 

宋明理學的核心問題乃是由人的心性建立道德主體性,所有的學問都是以生命的體悟為出發點,以生命的實踐為依歸。

 

因為心的自覺,人可以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與死亡的恐懼,完成人之所以為人的道德生命。

 

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耳無體,以萬物之聲為體。鼻無體,以萬物之臭為體。口無體,以萬物之味為體。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

 

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

 

先生曰:「我今將行,正要你們來講破此意。二君之見,正好相資為用,不可各執一邊。我這裏接人,原有此二種。利根之人,直從本原上悟入,人心本體原是明瑩無滯的,原是個未發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體即是功夫。人己內外,一齊俱透了。其次不免有習心在,本體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實落為善去惡。功夫熟後,渣滓去得盡時,本體亦明盡了。汝中之見,是我這裏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見,是我這裏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為用,則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執一邊,眼前便有失人,便於道體各有未盡。」

 

既而曰:「以後與朋友講學,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只依我這話頭,隨人指點,自沒病痛,此原是徹上徹下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難過。本體功夫,一悟盡透,此顏子、明道所不敢承當,豈可輕易望人?人有習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實用為善去惡功夫,只去懸空想個本體。一切事為俱不著實,不過養成一個虛寂。此個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說破。」

 

大凡人只是此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個聖賢的心;口雖不能言,耳雖不能聽,也是個不能言不能聽的聖賢。心若不存天理,是個禽獸的心;口雖能言,耳雖能聽,也只是個能言能聽的禽獸。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二字是參同。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raw-image


avatar-img
29會員
139內容數
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後,決定開始將每本書整理起來,成立這個部落格強迫自己練習維持寫作的習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蔡孝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誤信: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 Misbelief Dan Ariely  2024 天下文化 作者以親身與錯誤信念者的交流(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時期),加上許多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與實驗,探討是什麼機制造成平常看似理性的人容易受到不理性的假消息煽動和影響,甚至主動散佈和為其辯護。
青山美智子  2025 春天出版社 分類:小說  ★★★☆☆   可是,我完全提不起勁出門。動都不想動。這才知道原來過去不是「不能做」,只是我「沒去做」而已。畢竟也沒有誰反對我去做那些事啊。工作忙到沒時間完,其實是給自己找的藉口。   比方說,不講人類,講貓好了。露娜自己做不到的事,我代
明日,明日,又明日 Gabrielle Zevin  2023 商周出版 分類:小說 
在忘卻溫柔之前 川口俊和  2023 悅知文化 分類:小說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The Book of Joy: Lasting Happiness in a Changing World 兩位好友(屠圖大主教和達賴喇嘛)的相聚對談,藉由他們的相處和回答問題揭示人們當面對無可避免的憂傷時,該如何從內心獲得喜悅。
中國大歷史(聯經50週年經典書衣限定版) 黃仁宇 2024 聯經出版公司 分類:論說--理論  ★★★★★   以「大歷史觀macro-history」的宏觀歸納且連貫的角度,而不以單一歷史人物做批判,來剖析中國歷史的脈絡。
誤信: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 Misbelief Dan Ariely  2024 天下文化 作者以親身與錯誤信念者的交流(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時期),加上許多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與實驗,探討是什麼機制造成平常看似理性的人容易受到不理性的假消息煽動和影響,甚至主動散佈和為其辯護。
青山美智子  2025 春天出版社 分類:小說  ★★★☆☆   可是,我完全提不起勁出門。動都不想動。這才知道原來過去不是「不能做」,只是我「沒去做」而已。畢竟也沒有誰反對我去做那些事啊。工作忙到沒時間完,其實是給自己找的藉口。   比方說,不講人類,講貓好了。露娜自己做不到的事,我代
明日,明日,又明日 Gabrielle Zevin  2023 商周出版 分類:小說 
在忘卻溫柔之前 川口俊和  2023 悅知文化 分類:小說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The Book of Joy: Lasting Happiness in a Changing World 兩位好友(屠圖大主教和達賴喇嘛)的相聚對談,藉由他們的相處和回答問題揭示人們當面對無可避免的憂傷時,該如何從內心獲得喜悅。
中國大歷史(聯經50週年經典書衣限定版) 黃仁宇 2024 聯經出版公司 分類:論說--理論  ★★★★★   以「大歷史觀macro-history」的宏觀歸納且連貫的角度,而不以單一歷史人物做批判,來剖析中國歷史的脈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老王留下的輔導紀錄裡,她的孩子問題很多,但每一個事件都跟她有關,等一下一定要找到關鍵性的答案,既然自己送上門來,剛剛好……。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資訊爆炸、科技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的獲取。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知道應該做什麼,卻很難真正去做。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同時也困擾著許多人。我試著去尋找答案,而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一些啟發。因此,本文將探討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的意義及其實踐的方法。
1. 生活是屬於 每個人自己的感受, 不屬於 任何人的看法。 余華《活著》 2. 人山人海是生存, 翻山越海才是生活。 《 房琪》 3. 真正的強大不是對抗 而是允許發生 允許遺憾 愚蠢 醜惡 虛偽 允許付出沒有回報 當你允許這一切後 你會逐漸變成一個柔軟放鬆舒展
光師傅說心經4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斷煩惱更是如此,唯有靠自己努力,自己的苦才有辦法超越。 愈認識煩惱,你就愈有動力去消滅它;愈不認識煩惱,你就愈可能認敵為友、任它擺布。所以要精進,要主
光師傅說心經2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 (般若=智慧) 以情感為基礎建立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領悟,強調追求內在價值大過外在價值的重要性,並提到當你把對財富、名氣或權勢的追求當成目的時,你的生命變成了這個目的而存在的手段。
一本生命之鑰解開你我千年迷惑 作者•太陽盛德 2017 天圓文化 ❍ ❍ ❍ ❍ ❍❍ ❍ ❍ ❍ ❍❍ ❍ 第一章 改變生命地圖 「只要一步一腳印的去做好他每一步該做的事情,無論他走到哪裡,下一步的事情就會慢慢地拉開序幕,讓他看到前面該走的路。」Friend G
Thumbnail
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
Thumbnail
📍前言 近期受到父親啟蒙,持續接觸哲學,並拜賜鏡好聽所製作的哲學好好玩,主講人紀金慶老師詳細地闡述了班雅明的哲學理念,深入淺出、入木三分的解析,讓我墜入、沉浸於哲學淵淵長河之中。 📍哲學慰藉vs社會觀點 哲學中總是富含許多可以解釋現代社會為何演變至今的現象,印證社會現象的前因後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老王留下的輔導紀錄裡,她的孩子問題很多,但每一個事件都跟她有關,等一下一定要找到關鍵性的答案,既然自己送上門來,剛剛好……。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資訊爆炸、科技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的獲取。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知道應該做什麼,卻很難真正去做。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同時也困擾著許多人。我試著去尋找答案,而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一些啟發。因此,本文將探討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的意義及其實踐的方法。
1. 生活是屬於 每個人自己的感受, 不屬於 任何人的看法。 余華《活著》 2. 人山人海是生存, 翻山越海才是生活。 《 房琪》 3. 真正的強大不是對抗 而是允許發生 允許遺憾 愚蠢 醜惡 虛偽 允許付出沒有回報 當你允許這一切後 你會逐漸變成一個柔軟放鬆舒展
光師傅說心經4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斷煩惱更是如此,唯有靠自己努力,自己的苦才有辦法超越。 愈認識煩惱,你就愈有動力去消滅它;愈不認識煩惱,你就愈可能認敵為友、任它擺布。所以要精進,要主
光師傅說心經2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 (般若=智慧) 以情感為基礎建立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領悟,強調追求內在價值大過外在價值的重要性,並提到當你把對財富、名氣或權勢的追求當成目的時,你的生命變成了這個目的而存在的手段。
一本生命之鑰解開你我千年迷惑 作者•太陽盛德 2017 天圓文化 ❍ ❍ ❍ ❍ ❍❍ ❍ ❍ ❍ ❍❍ ❍ 第一章 改變生命地圖 「只要一步一腳印的去做好他每一步該做的事情,無論他走到哪裡,下一步的事情就會慢慢地拉開序幕,讓他看到前面該走的路。」Friend G
Thumbnail
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
Thumbnail
📍前言 近期受到父親啟蒙,持續接觸哲學,並拜賜鏡好聽所製作的哲學好好玩,主講人紀金慶老師詳細地闡述了班雅明的哲學理念,深入淺出、入木三分的解析,讓我墜入、沉浸於哲學淵淵長河之中。 📍哲學慰藉vs社會觀點 哲學中總是富含許多可以解釋現代社會為何演變至今的現象,印證社會現象的前因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