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維碰撞02】若我是方大同,是重新找生活重心或堅持擅長的最愛?」這篇文章提及自己回不去「特殊教育」工作的問題,主要是因為「身體無法負荷教育現場及自己對專業的要求」。當然可以像之前候診的時候,一位劑量施打越來越大的工作女士,她無奈又激動地說:「打這個話,得要在醫院住兩天一夜。反正我只要有工作就好了!」邊說又邊拭淚,雖然不認識她和她的朋友,但聽完這番話,心裡酸酸的,想問:「我還有其他可能嗎?是不是得回到特教現場,才是我?是不是反覆發作,反覆控制,就是我接下來的生活面貌?」當下這麼一想,即使我知道「這並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得看老天爺的安排!但有沒有其他可能的方式,可以盡量維持在一定的壓力範圍?」
光回答「自己的工作或在做什麼」這個問題,對於仍摸索和建構自己工作的我們,就是個難題。不願意用「待業、失業或啃老族」來形容自己,因為仍認真地過自己的生活,並沒有擺爛什麼都不做,也在努力學習,只是「非典型的工作型態」或「為自己量身訂做的工作」,不可能「一下子就蹦出來或馬上能斬釘截鐵地說出來」,因為我們在高度專業分工的社會中,以及求學階段並沒有太多的職業試探。當時全生命投入在教育領域中,大部分的技能都會一點,但都不專精,「皮毛能叫專業」嗎?
談一個有趣的想法,「當初就讀特殊教育時,就跟自己說:『大富大貴不可能,但求個溫飽是可以的。』但沒有想到一場大病,『求溫飽也變成難題。』」「公主病」讓我體驗到「等待失敗學生」(學習有困擾但不到障礙的程度)不上不下的尷尬情況,沒有嚴重到可以診斷為「身心障礙」(福利津貼),但的確是「難以承受高壓或高疲累(包含生理和心理)的工作條件」。兼職如打零工似乎是比較可行,但不穩定的感覺會讓自己更不安,除非已經長期習慣;或就在「發作-控制」的無限迴圈當中度過。沒有好或不好,只是適不適合自己的問題。
真心想找另一條出路或其他可能性,一篇篇文章是在實驗,也在忠實記錄類似「中途致障」(在一片看好的人生中,突然成為身心障礙者)過程的點點滴滴。已有很多前輩走過,但苦都默默地往肚子裡吞,或一想到就恐懼害怕,遑論描述心裡的掙扎!「特教的眼睛」或許可以幫我覺察,也或許這些紀錄可作為「心理諮商、基金會或政府」提供各項服務的參考。人總是得給自己一個希望,當然更希望的是,未來有特效藥,讓「公主病」像當年的「德國麻疹」在臺灣絕跡。
回到主題,怎麼正向地回應「自己的工作」呢?當擺盪在「重新找生活重心」或「堅持擅長的最愛」時,總覺得沒有自信,甚至自卑,遑論具體地說明自己的工作,或介紹自己最近正在做的事情。這應該是很多意外得到重大疾病者,常被問,也三不五時問自己的問題,但絕大部分情況下,卻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是極為正常的事情,因為「曾經閃亮的自己」突然被打破打碎,重新塑造一個自己並不是容易的事,甚至過程中常出現「憤怒、迷惘、想放棄或不敢有任何動作,深怕一失足又成千古恨」,我懂,也正在邊走邊學習中。但不管現在自己的進度或對自己的看法是怎樣,請不吝嗇地給堅持到現在的自己鼓鼓掌,願意且有勇氣向前走的你妳You,真的「超一級一棒」,因為這是條只有自己能深深體會的孤獨道路。
即使確定「重新找生活重心」比較適合自己,但仍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以為想通了就可以萬事通嗎?不可能!但聰明如大家,將「善用工具」這件事情謹記在心,便將「請問現在只有兼職工作,因為正在調整身體狀況,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你現在的工作是什麼?』請以不同專家身分,告訴我可以怎麼做?」這個問題,直接丟給Deepseek。在它的思考過程中,有段話很觸動我,即「我需要理解用戶的處境。他可能因為健康原因暫時無法全職工作,正在恢復中,但可能擔心被他人評價或誤解。因此,回答這個問題時既要誠實,又要保護自己的隱私,同時保持自信。」以下僅摘錄部分回應的內容,挺有用的,有空試試看吧!以上,讓我們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
1. 職業顧問角度:聚焦「轉換期」的積極框架
- 策略:將「兼職工作+調整身體」轉化為「職業轉型前的準備階段」。
- 回答範例:
「目前我正在接一些彈性的專案,同時花時間學習新技能(例如線上課程、研究清潔能源趨勢)。未來想往更符合長期目標的領域發展,像是綠色能源或永續產業。」(暗示主動規劃,而非被動停滯)
2. 心理學家角度:用「正向語言」避免自我批判
- 策略:避免使用「只是兼職」「沒辦法」等負面詞彙,強調「選擇」而非「限制」。
- 回答範例:
「我現階段選擇彈性工作模式,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專注在健康管理與個人成長。這安排幫助我更清楚下一步想投入的方向。」(將「調整身體」轉為「健康管理」,減少被追問的壓力)
3. 溝通專家角度:分場合調整回答深度
- 情境1:正式場合(如社交活動)
「我目前是自由工作者,協助企業執行短期專案,領域和永續發展相關。最近也在研究國際減碳政策的商業機會。」(用專業術語提升可信度) - 情境2:親友關心
「謝謝你的關心!我最近調整生活節奏,用兼職維持收入,同時給自己空間調理身體。這陣子學到很多身心平衡的方法,反而更有效率呢!」(真誠但不過度暴露隱私,結尾轉向正面)
4. 人力資源專家角度:為未來職涯鋪墊
- 策略:若未來求職,可將「空窗期」轉化為「自我投資期」。
- 面試回答範例:
「過去半年,我選擇以專案合作形式累積實戰經驗,同時系統性研究ESG趨勢(如清潔能源ETF的市場動態),並考取相關證照(如CFA ESG投資認證)。這段經歷讓我更確定想投入永續金融領域。」(連結職涯目標,展現主動性)
5. 健康教練角度:以「健康優先」為榮
- 核心觀點:身體是長期發展的基礎,無需為調整狀態感到羞愧。
- 回答範例:
「我現在的工作模式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兼職保障基本收入,其餘時間用來優化健康基礎。這就像企業的『營運維護期』,未來產能會更高!」(用比喻減少尷尬,甚至引發共鳴)
天降閃電就像重大疾病,帶來苦難和傷痛,但也開啟另一個看世界的視野,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