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落差」而來的「既存價值觀」可能成為一把利劍,刺向脆弱不堪的心臟;或像包圍身體的荊棘,距離皮膚只有1-2公分的微小距離,稍有動作就擦破皮流血,直到自己一點一滴地掙開束縛,這個過程極度需要時間和傾聽內在聲音的耐心,慢慢覺察到「困住自己的結點」。【幸運的話,有時候可以順著脈絡往下找到自己的執念(或叫做「自己的盲點」,但絕大多數的情況,並不著急地想做什麼,只是「找到但放著不動,慢慢地觀察自己的狀態,等待時機成熟或覺察到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有重複行為,或上演同樣的惡性循環。】
舉例而言,當朋友聽到某個關鍵詞,即「你比不上某某某,下意識就激起自己好戰或不服輸的心理,想證明自己比別人好或厲害」,這樣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發生,事後都弄得自己傷痕累累或遍體鱗傷,才覺察到「自己的盲點」。他仔細回想發現,到目前為止已有許多類似的經驗,例如:上學時,老師曾說過:「你比不上某某某」或在家裡,父母或親戚朋友曾說過:「你跟某某某真的差太多,完全比不上」之類的話,都再三印證「你比不上某某某」這句話對自己造成的創傷,以及不自覺地重蹈覆轍。除非在「無菌室」成長,否則,成長的過程無法避免磕磕絆絆或創傷的存在,赤裸裸的傷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覺地執念或創傷,因為直到它點爆或一再重複悲劇時,我們才會赫然發現它(們)的存在。
到目前為止,自己可以稍微做到的防護措施是,「請注意每個讓我們覺得不舒服或情緒起伏的詞語或句型。任何的句型或辭彙都是中性的,即使我們從小到大會將某些字詞分正面(褒義詞)或負面(貶抑詞),但只要自己聽到後,不會有任何情緒波動,對我們而言,它就是中性詞彙。」當我們聽到的當下,可能會情緒很激動或感受到憤怒或生氣的情緒,「忍」是一種暫時「放著不動」的策略,不是懦弱而是給自己多點空間和時間「釐清」,只是常見的情況是,「忙著忙著就忘了,或下意識選擇逃避」,反而「忍出毛病,或反覆地自我內耗」。
舉例而言,「突然發現自己成為全民健保第六類的對象」時,下意識地避開「相關的人事物」,從開始知道這件事到迫不得已面對時,至少經過2、3年。可見人的求生欲有多強,以及真正碰上「自己的盲點或執念」的時候,「恐懼、脆弱或逃避」都是可預期、稀鬆平常的事情,別給自己太多的指責或批評,這是身而為人的「人性」。之前因為「遷戶籍」的緣故,而不得不面對和處理這件事情。在家人眼中,這不過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對我而言,卻需要層層地掙扎和釐清。在之前的文章已提及,「工作曾經是自己牢不可破的執念和執著,但因為種種因素,總是求而不得。」而「全民健保第六類的對象」正好被自己歸類在「工作相關」的範疇中,是不願碰觸的地雷或禁忌。
過去的自己身陷在「找到好工作,就能再再證明自己『優秀』」的迷思,所以,當大病以後,遂長期處在「求不得或下意識逃避」的狀態下,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或掩耳盜鈴的鴕鳥者。直到不得不面對「工作」這個關鍵詞時,忍不住問自己:「為什麼一提到工作相關的『全民健保第六類對象』這個詞,就覺得『不舒服、想逃避』?」原因,如下:
一、仍在掙扎而不願意接受現階段的自己,明明前面紀錄很多看病的歷程和朝「希望」的方向想。很矛盾,我知道,但這就是因為「深愛而難以輕易地放手」。對於賭上生命一切,努力前進到現在的自己,坦然地接受「預設的理想目標已成海市蜃樓,過去的付出如同一把沙往海裡丟,都是空,都是白白受苦。」叫人情何以堪?那些「嚴以律己」的不敢拘謹,那些「使命必達」的委屈,那些「逼迫自己再苦,都得咬著牙走」的堅持,那些千錯萬錯都是自己的錯,能不掙扎嗎?遑論「預設的理想目標」是苦心經營多年的「希望」,如同「Andy老師苦心經營十年的頻道,才知道『原來不是我的』」(請看置頂的影片)。一崩,便落入「伸手不見五指」的「深-深-深-深-深-淵」裡。
二、長久以來的「完美主義」習慣,對任何目標或任務都是「全力以赴」,沒有達到預期就以「最在乎的關鍵詞,嚴厲譴責和批評自己」,不斷地輪迴再輪迴。因為自己永遠都「不夠好」,永遠都能找到對自己「吹毛求疵」的地方,尤其在資訊爆量的現在,典型的「拿別人的優點對比自己的缺點」。甚至隱含「只要我把自己做得好,就不會有人批評我。」這個迷思,因此,我會被批評就是因為自己做不到位,都是我的錯。
三、「只有自己有用或優秀,才會有人愛我」。華人長一輩的父母常有「把孩子的錯誤或缺點修正,就不用擔心他們未來到學校或出社會」,簡單地說,就是「養出家教好的孩子」。這樣的作法完全沒有問題,出問題的是,父母過於失衡的作法,即「孩子表現好是應該的,表現不好就要極力改正或調整」。印象中,只要稍有失誤或錯誤,總是會得到「嚴厲」(對他人而言,可能是不痛不癢,例如:罰站、打掃或「(師長說)我沒有想到你怎麼會這樣.....」)的處分,就像「一踩到按鍵,籠子就通電,無意間被電到的貓狗,久而久之,即使按鍵不再通電(環境早已改變),總是會避開按鍵也不允許他人碰」。真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制約典範,也間接得出一個莫名的結論「只有我優秀或達到師長的期待,才會有人愛我,因為表現不好總是被懲罰。」
「全民健保第六類服務對象」等於「無職業之地區人口」,它是一項「福利政策」,但在想通以前,就是再再提醒自己,在社會上「你是無用之人,你是負擔,你是魯蛇」。這個觀點正好與「期待的自我形象或目標」全然相反,內在與外在明顯失衡,出現「巨大的落差」,再多的安慰都無法消滅「理想與現實懸殊」的存在。應對這個問題有千百種方式,唯一沒有的是「捷徑」,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從下意識到有意識地避開『全民健保第六類服務對象』的相關話題,因為感受到不舒服的情緒,只要沒有急迫性,就完全放著不處理、『工作壓力逐漸壓垮自己而不得不處理』,低落的心情與大姊求助、重新釐清『工作』對自己的重要性是什麼、過去深愛的專業與未來希望間的拉扯、確定朝『有希望』的方向走、重新適應學習的磕磕拌拌,以及勇氣面對踏出第一步、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或困擾」。每個階段需要的時間不定及是否想通也不一定,能做的是,盡可能記錄下每個片段,給自己和大家一個參考。
「一步步向前走」就是「進步」,為應對「工作」相關的事宜,至少花了半年以上的時間(2024年8月至2025年3月),還不算鑽牛角尖、沉澱的時間,調整「落差」的心態並不是一蹴可幾的,比如以下文章的紀錄:「把問題通通歸咎到「沒錢」,讓我們無法活在當下、賠掉幸福瞬間,值得嗎?、從「公主病」指數報告的變化,慢慢體會人生真義,什麼意思?、「某個特質只是我們的一部分,而不是我們」,什麼意思?、「做最好的自己」是「高嶺之花」,還是「白開水」?、【為自己活】突然一瞬間對於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慌,名下沒房又沒有穩定的工作,該怎麼轉念?ChatGPT的應用。、【為自己活】「不設定清晰的目標,怎麼知道自己該往哪裡走」,是嗎?!、【為自己活】曾以為那是我想要的生活,但「原來不是」?!、【為自己活】夢醒時分,從夢中驚醒,你會怎麼做?、【思維碰撞02】若我是方大同,是重新找生活重心或堅持擅長的最愛?、難以負荷高壓的自己,該怎麼回答「我的工作」這個問題呢?」
在高度專業的時代,我們總是被要求或自我要求「快狠準」,停頓或暫停似乎就是「浪費時間或浪費生命」,只是「有些事就是需要時間,就是需要耐心,就是需要停下腳步欣賞和思考」。解決完自己的內耗問題,另一個問題是自己正在努力應對的,即「好不容易自己能坦然接受事實,但旁人卻對我們停滯的狀態『看不過去』,希望我們『上進和改變』。面對自己『明明在持續努力,卻顯現不出成果的焦慮』,該怎麼辦呢?」有人曾經經歷過的話,請留言,希望能早日度過,努力在做的事情卻被貶低,或認為不重要,到底什麼是重要的呢?不清楚。以上,我們下次見嘍!一起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