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四節:營養計畫與習慣養成
一、破除迷思:運動不能彌補營養缺乏
楊可欣坐在林昕家中的餐桌前,看著桌上的紙筆與筆電,內心有些抗拒。她一直以來都相信:「運動可以彌補一切」,但最近身體狀況的變化,讓她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飲食方式。
「林昕,我真的有這麼需要改變飲食嗎?」她有些遲疑地問道。
林昕點開筆電上的統計數據,認真地說:「妳當然可以選擇不改變,但這些數據告訴我們,長期營養不均衡的影響可不是開玩笑的。」
她指著螢幕上的一份研究報告:「這是一項針對運動員的研究,結果顯示,長期缺乏足夠營養攝取的運動員,受傷率比均衡飲食的運動員高出38%,恢復時間也延長了20%。」
楊可欣皺了皺眉:「可是,我的訓練量不算超大,應該還好吧?」
林昕搖頭:「問題不在於訓練量,而是妳的身體承受的壓力。如果沒有足夠的營養支持,妳的肌肉無法有效修復,代謝也會變差,甚至影響內分泌。」
她繼續解釋:「妳最近的運動表現下降、皮膚變差,甚至容易疲勞,這些都是營養不足的警訊。如果不改善,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問題,比如骨質疏鬆、貧血,甚至是內分泌失調。」
楊可欣沉默了一會,終於點了點頭:「好吧,我願意試試看。」
二、量身打造的營養計畫
「好,第一步,我們先來制定一個簡單的飲食計畫。」林昕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三個關鍵點:
1. 三大營養素的平衡: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健康脂肪
2. 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
3. 習慣養成,讓飲食變得簡單可持續
「首先,妳的飲食需要更均衡。」林昕打開一份表格,「根據妳的身體組成和運動量,每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應該至少是體重的1.6-2.2克/公斤,碳水化合物要占總熱量的50%,脂肪約20-30%。」
楊可欣皺眉:「聽起來好麻煩,我哪有時間算這些?」
林昕笑了:「沒關係,我已經幫妳簡化成一個簡單的計畫。」
她拿出一張紙,上面寫著可欣的健康飲食計畫:
- 早餐:高蛋白飲食(蛋、優格、全麥麵包)+ 一份水果
- 午餐:均衡營養(瘦肉、糙米、蔬菜)
- 晚餐:低脂高蛋白(雞胸肉、魚類、綠色蔬菜)
- 訓練前補充:香蕉 + 乳清蛋白
- 訓練後補充:蛋白質 + 健康碳水(地瓜、燕麥)
「我知道妳不習慣精算營養,所以我幫妳用食材組合來規劃,只要照著大方向去搭配,妳就能達到所需的營養。」
楊可欣看了看表格,覺得比想像中簡單許多:「這樣確實容易很多!」
三、如何讓新習慣變得自然而然?
這時,李峰民推開門,帶著一杯咖啡走了進來:「看來妳們已經進入規劃階段了?」
林昕笑著點頭:「對啊,可欣已經願意嘗試新的飲食方式了。」
李峰民坐下來,看著楊可欣:「但願意嘗試不代表能長期堅持。我們要讓這些新習慣變得自然,就需要運用一些腦科學的方法。」
「例如?」楊可欣好奇地問。
「我們的大腦對於習慣的建立,依賴於獎勵機制和習慣迴路。」李峰民拿起筆,畫了一個簡單的流程圖:
👉 提示(Cue) → 行為(Routine) → 獎勵(Reward)
「想讓妳的飲食習慣改變,我們需要利用這個模式。」
四、讓健康飲食變成自動化行為
1. 設定環境提示
「妳可以在家裡的顯眼位置,放上健康食材,像是水果、堅果、蛋白粉,讓自己一看到就想到要吃健康的食物。」
2. 設定行為觸發點
「我們可以讓健康飲食與妳原本的習慣綁在一起。例如,每次訓練完,固定喝一杯蛋白飲,或者每天早上運動後吃一顆水煮蛋。」
3. 創造即時獎勵
「我們的大腦需要立即的回饋,才會強化新習慣。所以,妳可以設立一個簡單的獎勵機制,例如,每天吃滿五份健康餐,就允許自己週末吃一餐喜歡的食物。」
4. 使用習慣追蹤表
「我們可以做一張健康習慣追蹤表,每天完成健康飲食時打個勾,累積足夠的勾勾後,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比如買一本喜歡的書或看一部電影。」
五、第一週的挑戰
「我們先試著執行一週,看看效果如何。」林昕建議道,「從簡單的開始,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楊可欣點點頭:「聽起來不像我想像中那麼困難,應該可以試試。」
李峰民微笑:「別擔心,我們會陪著妳。重點是,這不該是一種強迫的改變,而是讓妳真正感受到健康飲食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