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3月1日開始查考《士師記》,給我最大的驚喜是細節。當文字的想象空間被打開之後頓時發出“啊,魔鬼藏在細節里”的感嘆。
“魔鬼藏在細節里”(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這句話最初的出處是否與讀經有關呢?
我不由得想起最初在伊甸園裡,蛇對夏娃說“你不必死”,一個小小的否定詞里,竟然藏著致命的謊言。
過去讀《士師記》,讀的是情節,看見的是以色列人敗壞的行為,今次跟隨老師讀《士師記》,讀的是細節,是人在行動之前心裡微妙的變化。
《士師記》的敘事堪稱簡潔,但是在簡潔甚至平淡的語言下,一些細節被挖掘出來時,神的信實與智慧,人性的軟弱與掙扎所形成的張力重重的撞擊我的心靈。
我深以為,讀經是帶著信心去探險,信心也在探險中被再次堅固或提升。
保持對細節的敏感,也是讀經的樂趣所在。
這正是我想把讀經的內容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的原因。
1
《士師記》以“約書亞死後”作為開篇,正如《創世記》以“約瑟……死了”作為結束,《出埃及記》以“約瑟……死了”作為開始,《約書亞記》以“摩西死了”作為起始。
領袖的去世,往往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與另一個時代的開啓。
無論哪位屬靈領袖離世,神總會繼續以最合適的方式繼續帶領祂的百姓。然而領袖死後,百姓是否依然滿懷信心地跟隨神呢?
我們注意到,從《士師記》開篇第一節經文中,以色列人求問耶和華,“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攻擊迦南人,與他們爭戰?”這看似虔誠的求問,透露出了一絲絲微妙的變化。
在約書亞死前,以色列十二支派已完成分地,得到應許之地的劃分。只是這片土地並未完全屬於他們,因為迦南人仍居住其上。
隨著分地的完成,各支派開始擁有了各自的利益。從他們的求問中,他們不再問,“哪幾個支派一起上去”或是“要不要所有支派聯合出戰”,而是問,“誰當首先上去”,這問話里似乎透露出某種自我利益的傾向,從之前關注整體的合一行動,開始更關注個別支派的責任。
他們心裡有了自己的想法,求問耶和華,似乎只是為了尋求認可,而非真正尋求旨意。
在摩西和約書亞的時代,以色列人幾乎每一次戰爭都是全體出動,是合一的“耶和華的軍隊“。即使如今土地已分,各支派仍可以繼續合一爭戰。
然而《士師記》開篇的第一節,卻顯露出他們的變化:分地之後,人心也隨之分化。百姓的目光從整體轉向各自的支派利益,甚至家族利益。
這種心態的變化不但失去了合一的見證,也阻礙了他們趕出所有迦南人,完全承受應許之地。
這提醒我們,真正的“合一”,根基在神,而非領袖個人。約書亞的角色,是把以色列人各個支派帶到信仰面前;而人與神合一,才能進入應許。
2
面對百姓放棄了合一的原則,神並未強迫他們,而是允許“猶大當先上去”,讓他們經歷人的軟弱祂的信實。
祂依然滿有憐憫和恩典,祂宣告“我已將那地交在他手中”,這句話有這樣的含義:
第一,猶大支派若要得勝,必須完全的信靠,才能勇敢“先上去”,支取得勝。
第二,即使約書亞不在了,只要憑信心,神仍然在他們中間,與他們同行。
所以猶大支派所擔負的任務,乃是向著全體以色列人作信心與順服的見證,由此開啓了士師時代的新階段。
然而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是,猶大雖蒙受應許,卻仍然尋求西緬支派的幫助,這讓我們窺見他們當時“信心的狀態”。
西緬支派的祖先西緬與猶大支派的祖先猶大同是一個母親利亞所生,在血緣上更親近。在約書亞記十九章里我們也看到,西緬支派的土地實際上在猶大境內。血緣上的親近和地理位置的親近,促成了兩個支派的合作。
儘管神已應許將那地交在猶大手中,但猶大支派邀請西緬支派,似乎需要透過人的力量,來增加得勝的保障。
所以猶大與西緬的合作,不應看作是合一的見證,更像是因信心不足,需要依靠眼睛所見的力量。
《士師記》從一開始就透過細節,讓我們看見了以色列的信心,因領袖之死而開始瓦解的跡象。
信念的裂開是無聲的,卻又是震耳欲聾的。
第一章到第三章6節是全書的引言,其中第一章一節到第二章五節指出不順服是士師時代百姓失敗的根源;第二章六節至第三章六節,則總結了這一時代百姓失敗的循環模式。
人的一生總會面臨諸般的挑戰,不論成功或是失敗,都有根源,也各有各的模式。
整個舊約歷史,就在帶領我們探究以色列人不斷被神管教的問題,它的根源究竟在哪裡?他們是如何走進了一個漫長的衰敗模式?這也是今天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需要面對的重要的屬靈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