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與朋友們聚餐,席間話題轉至人工智能(AI)是否會取代醫生,引發了激烈討論。一位朋友堅持認為,儘管AI技術再先進,也無法真正取代醫生在醫療過程中體現的人文關懷。她提出,醫生除了醫術,更重要的是能夠理解病人內心的焦慮與恐懼,並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溫暖病人的心靈。朋友更進一步指出,AI系統依靠數據作出判斷,若數據被人為竄改,人類很難即時察覺,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這樣的顧慮確實存在,因為人們普遍對於人工智能及算法抱持著一種本能的不信任感,天然地傾向於相信人類的判斷多於冷冰冰的機器。這種心理現象廣泛存在於人們對自然與人工事物的偏好之中,例如即使兩個蘋果營養價值完全相同,人們仍傾向於選擇標示為有機或天然的那一個。同理,人們對於由AI所犯的錯誤也產生更強烈的道德排斥與情緒上的抗拒,相比之下,人類犯下的錯誤更容易被接受或諒解。然而,我對AI在醫療領域的前景卻持較為樂觀的態度,認為AI不僅能代替主流醫生的某些功能,甚至在部分領域中更勝一籌。首先,AI具有無限的學習潛能,可以不眠不休地持續吸收最新的醫學文獻、大量病例資料及臨床經驗。資料愈多、愈複雜,AI的判斷就愈準確,這種學習能力遠超人腦所能及。儘管人類的大腦確實是一個極為複雜且令人敬畏的精密儀器,但畢竟人類精力有限,醫生每日須面對龐大的工作量,無法像AI般持續不斷地分析及學習。其次,從現實來看,醫生與病人之間所謂的人文交流與關懷,經常只是或然率使然,並非每位醫生都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及同理心。以香港西醫為例,醫學教育著重於診斷及治療技能,卻忽略了醫生與病人溝通的專業培訓。許多病人在面對疾病時充滿徬徨與無助,醫生卻未必有足夠的能力或心力去安撫病人情緒,這其實是醫療界一個普遍的現象,所謂的「人文關懷」更多只是依靠病人的運氣,能否遇上一位懂得關心病人的好醫生。
更進一步來說,醫生也是凡人,會因工作壓力、經濟誘因或其他原因,做出未必符合病人最佳利益的決定。例如研究指出,在出生率下降地區工作的產科醫生,進行剖腹產手術的比例較出生率上升地區的醫生更高,這反映醫生可能出於經濟壓力而選擇較昂貴的醫療程序。這正好說明,人類醫生也有可能受情緒及個人利益影響,而AI卻能純粹根據客觀數據來執行醫療決策。
當然,我並非認為AI能夠完全取代所有醫生,醫學畢竟是與生命息息相關的專業,許多病人心理上仍需依賴人類醫生。然而,AI的介入將極大輔助一般醫生的診斷及治療工作,讓醫療更有效率、更精準、成本更低。隨著AI逐漸融入日常生活,大眾對於它的抗拒也會逐漸減少,就如同我們現今已欣然接受AI推薦音樂或書籍一樣。未來,醫療領域將因AI的加入而向前邁進一大步。
飯聚的討論最終並無定論,但卻讓我更加相信,AI將在未來醫療發展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人類醫生必須要與AI協作,方能帶來更佳的醫療成果及病患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