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序
在語言中,有些味道難以命名,有些情感無法直說。這一期的語文課,我們以「美味」為起點,試著將那些難以言喻的滋味,一一拆解、重組、轉化。在感官與語感之間,學生練習的不只是寫作技巧,更是如何理解自己、也讓別人理解自己。從香菇、鹽,到花生豆花,每一道食物都成為文字裡的主角,也讓表達的可能,慢慢豐富起來。這不只是飲食文學,更是思維與創作的共煮時刻。
自學團冬季的語文課程本季度依舊是飲食文學。因應學員們上個季度的季末反饋,本季的課程重點聚焦在「寫作筆法」、「思維可視」、「口語表達」上。本堂課就從「筆下的美味──美味筆法解構」開啟這個季度的學習。
這一次的課程以竹節式課綱架構呈現起來是這樣的──
起、Check in──難以言喻的美味
一、當美味是美味
二、當美味不只是美味
三、當美味不是美味
終、學習任務
課程的一開始,貍讓孩子們寫下「自己覺得很好吃,但別人很難以理解」的食物,結果出現了「香菇」、「鹽」、「鹽烤魚皮」之類的奇妙的東西。接著,先從直接描寫開始,讓孩子們根據抽到的主題進行不同感官的摹寫,也算是複習了一次上學期的主題。
而在書寫的時候,還是會有所顧忌,為此,稍改編了一下「三頭人」的即興短劇為「三頭服務生」,讓他們一人一詞地試著上菜。結果在「炸湯圓」的部分卡關,因為他們一開始造的詞是「一顆」,到底誰吃炸湯圓一次買一顆的啦!
課程中間的部分,則是更進階一點,要嘗試:「不直接描寫到該物,卻能理解是該物」。本來有一張「請不寫到『雨』,但所有人都知道『下雨了』」的哏圖,一時間之間找不到,只好請孩子們憑空造句,倒也表現得很好。
「馬路的顏色一點一滴的變色了」
「路上的騎士紛紛停到騎樓下,拿出雨衣」
「一邊駛過的汽車濺起了水花」
……
用「下雨」的場景玩了一輪後,接下來,讓學生再抽取「難以言喻的食物」,進行旁襯式的書寫。在過程裡,孩子們慢慢區辨了哪些還是屬於五感所以不能放、哪些其實比較偏向心得,而不是旁景……
這個段落的收尾,邀請了幾個同學上來玩「無實物演技」,課堂上所有人對「花生豆花」的想像差好多,有的同學像挖冰淇淋一樣在挖,有的同學直接拿起來吸……才發現有人想像的可能是「中華豆花」一類的食物!
課程的最末,來到最高階的書寫技巧,要充分運用「聯想」,先用「喻詞」進行譬喻,再把「喻詞」改換為「動詞」,嘗試直接讓文句轉化。練習表述雖不容易,但課程的最後,還是產出了許多料理的文句,其中有些貍覺得很不錯,一起來看看同學們是怎麼做的:
【一人一句譬喻版】
牛奶是麥片的泳池,也是乳糖不耐症患者的惡夢,還是某些人長高的唯一希望,更是XX人的日常。
【小組重整轉化版】
早晨我喝乾麥片的泳池,把剩下半瓶乳糖不耐症患者的惡夢放回冰箱,也封存了某些人長高的唯一希望,直到下午三點起床後打開冰箱,拿起他的日常一飲而盡。
從「確核炸湯圓的量詞」到「演繹入口的美食」,這堂課的歡樂與苦惱交織著,孩子們一邊思考「理解與描寫」的差異,一邊學習以文字重現味蕾的記憶。語言表達不只是技法的堆疊,更是勇敢地翻譯內心,與他人及世界建立連結的過程。當我們用譬喻、聯想、轉化為語言添上一匙創意,那些原本難以言喻的滋味,也就逐漸浮現輪廓,悄悄被說清楚了。
這一次,美食透過我們,被重新品讀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