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
打球摔了一跤,當下痛了一下但還能走,想說應該只是扭到,休息幾天就好了。
或者是在工地搬東西、踩空跌倒,手腕一痛,但還能動,就繼續上工。
結果過了一週,痛感還在,甚至越來越痛——才發現是骨折。
對,我們今天要聊的就是這種最容易被忽略的情況——隱藏性骨折(又叫不完全骨折、應力性骨折)。
外表看不出來、沒明顯腫、還能走、還能動,但骨頭其實早就出問題了。

🦴 什麼是「隱藏性骨折」?
這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出變形、腫脹到誇張的骨折,而是比較「低調」的那種。
常發生在:
- 🏗️ 工地搬重物時「壓到手、腳」
- 🏃♂️ 打球、跑步時「重複撞擊、跳躍」造成應力傷害
- 🤕 跌倒時的「扭轉型受力」,不是正面撞擊但骨頭有裂痕
這種骨折,有時X光第一時間還不一定照得出來,要靠MRI或骨骼掃描才能看到!
😬 它為什麼這麼容易被誤判?
因為它不像一般骨折那麼劇烈。
可能會:
- 還能走(但走起來一跛一跛)
- 還能動(但動一下會痛)
- 不紅、不腫、不變形
- 甚至休息後覺得「好像快好了」但一運動又痛回來
所以很多人以為:「這應該只是拉傷、扭傷吧?」
然後就錯過了黃金治療期,等到骨裂擴大、骨膜發炎,甚至變成慢性傷害或永久關節問題。
✅ 哪些部位最常發生隱藏性骨折?
部位常見情境肋骨咳嗽很痛、但以為是肌肉拉傷手腕(舟狀骨)跌倒時撐地,當下沒腫但幾天後痛感越來越明顯腳掌(跖骨)長跑、久站、跳躍後,腳底痛但走得動脛骨(小腿骨)工地重物壓到、踢到硬物,但沒明顯瘀青脊椎墜落後感覺腰痠背痛,其實是椎體壓迫性骨折
🤔 怎麼判斷是不是骨折,而不是單純扭到或拉傷?
來,看這幾個問題:
❓「這痛感,有持續惡化嗎?」
👉 如果一週都沒變好,還越來越痛,那就不是單純拉傷。
❓「按壓某一個點特別痛?」
👉 骨折通常會有「局部壓痛點」,不是整片痛,是一個點痛到爆。
❓「有沒有出現『啵啵聲』或磨擦感?」
👉 有時骨折處會有「骨頭摩擦」的感覺或聲音,那就八九不離十了。
❓「疼痛讓你不敢用力?」
👉 你會自然而然避免出力或承重,這是身體在保護斷裂的部位。
📸 要檢查出來,靠什麼?
🩻 X光是第一步,但有些小骨頭(尤其是舟狀骨、肋骨)在初期照不出來。
🧲 MRI或骨骼掃描能看到細微裂痕,是隱藏性骨折的「照妖鏡」。
所以如果你真的懷疑有骨折,千萬不要因為X光正常就掉以輕心!
醫生通常會根據你症狀決定要不要安排進一步檢查。
🩹 初步處理方式:在還沒確診前,這樣做比較安全!
- RICE 原則: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
- 避免跑跳、扛重物
- 如果是腳部傷,盡量減少走動,可以使用拐杖、護踝等輔具
- 手部受傷則可使用護具、夾板輔助固定
🧠 小結:這些低調的骨折,最容易錯過!
✅ 不是所有骨折都會腫、都會歪、都會痛到不能動
✅ 如果你痛了一週都還沒好,該去檢查了! ✅ 工地、運動傷害後「能動 ≠ 沒事」,骨頭的事不能只靠感覺判斷 ✅ 懷疑就檢查,早點發現、早點固定、早點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