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錯也講效率

出社會後,經常接收到一類來自朋友的困擾(或說疑惑),諸如「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隨便亂試一直換工作履歷會很不好看,又很耗費時間」、「我老闆給我很大的空間,希望我從犯錯中學習,但我反而不知道要做什麼」,從這兩個比較經典的疑問可以提煉出一個隱含在背後的問題:不知道透過試錯尋找答案的方法,導致兩種狀況:
⚫ 管他的,反正就是栽下去試,也因此覺得會很浪費時間
⚫ 所以到底要試什麼錯......
其實從小到大我們聽很多「失敗為成功之母」、「勇於犯錯」等鼓勵人去試錯(我不喜歡犯錯的「犯」字,已經有既定立場,所以以下都用「試錯」)的金句諺語,但卻鮮少教我們要怎麼試錯才是有意義。言及於此,要先定義什麼叫「讓試錯有意義」(或說讓意義最大化吧),我想試錯的目的是讓我們不斷逼近正確,最後找到解答,所以「讓試錯有意義」即是將試錯的效率最大化,也就是說用盡可能少的試錯次數(成本)去追尋到那個正確。
我想真正的高手並不是未卜先知,而是透過在事前設計好精密的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選項樹,再讓每一次的試錯幫我們刪除被驗證過的無效選項,如此,每次的試錯對於最後的成功都有貢獻,其貢獻甚至不亞於最後被驗證為成功的選項,看過一個很好的例子:吃了四個包子終於飽了,請問前三個和第四個哪個重要?這是相同的道理。
至於選項樹中的選項要如何精準的被列出,我認為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
以尋找職涯方向為例(不確定自己的熱忱、並且不知道有哪些職業可以與之對應)
⚫對於問題來源本身的了解:對於問題本身(自己)的了解有多透徹?這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率先定義問題範疇(篩除自己絕對不喜歡的或篩出自己有很大機率喜歡的選項範圍)。同時,也可以檢視解法選項(職業們)與問題(自己)的關連性,是否解法可以精準解決真正的問題。否則,若連問題(自己)都不甚了解,談何解決問題(找到自己有熱忱的職業),可能搞半天發現自己解錯問題了(探索了半天研究類的職能,才發現自己最喜歡與人接觸。)
⚫資訊收集與處理的能力:對於潛在選項們(職業選項們)的理解有多廣、多深?在對問題本身有一定的了解後,這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率決定哪些選項值得被放進試錯、哪些又不值得。同時,也可以幫助我們將選項排優先級,依序試錯來最大化效率。
⚫自身的知識與經驗儲備:無須諱言,我們個人的知識範疇是有限的,其中最難對付也最令人無能為力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對於「自己知道的」我們很清楚;對於「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我們有努力的方向,努力將這個範疇的東西吞進「自己知道的」;但對於「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既然沒有目標,也無從努力。我們能做的是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我們一生能透過學習與經驗得到的「自己知道」有限,但透過大量的瀏覽、聽聞、涉略可以盡可能地快速擴張「知道自己不知道」進而減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此有兩個好處:1. 在日後有需求時,有更多方向可以努力(「可以去了解後納入試錯的潛在選項」會多很多)。2. 充分認知自己的有限性,於是知道謙卑與尊重專業。

回到本篇題目「勇於試錯的陷阱」,這個陷阱指得是「只知道要試錯,卻沒有針對試錯做規劃,導致大量不必要的成本產生」,這不管是針對個人生涯、職業規劃、解決方案選擇等等都是相通的。現在已經知道想追尋正確解答「必須得試錯」、所以「必須讓試錯有效率」的我們,就勇敢 Trial and error,大膽地利用錯誤和失敗的威力吧!
2023/1/17,台北華山文創,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