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薪資與能力同步

作為打工人,「薪水太少」是亙古不變、四海皆準的抱怨題目,畢竟錢乃是的多多益善的東西。不過若要探討如何解決此問題,至少應當將其分成兩種情況,分別作不同的解讀與應對。第一種:薪資與能力不匹配造成的低; 第二種:薪資與能力匹配,但還是低。特別說明,所謂「與能力匹配」是指「這個產業、這個職能、配上你現在的能力,在市場供需平衡下的合理薪資」,也就是說無法拿不同產業或是不同職能來直接比高低,或判斷自己情況屬於哪一類。今天只會探討第一類「薪資與能力不匹配造成的低」。
會想要寫本篇文章,純粹是因為我認為這是一種不公平的狀況,打工人吃虧了,所以想透過自身經驗分享,讓其他人少吃這種虧,獲得自己該得的報酬。先打一下預防針,由於是個人經驗分享,因此我所說的方法肯定不完備、也不一定具備再現性,還是要考量到讀者各自所處的時空背景做調整,本文僅作為拋磚引玉之用。
我在2021年開始人生第一份工作,在2024年 — 也就是工作三年後 — 薪資成長已經超過一倍,我是怎麼做的呢?可以歸結爲三件事:一、能力成長; 二、市場觀察;三、定期跳槽。
首先談「能力成長」。「能力成長」是這套連招的基石,沒有這塊基石,後面都是白談。不過我所謂的「能力成長」並非字面意義上這麼簡單,他又包含了兩部分:方向正確、超額成長。先講「方向正確」,意思是你必須明白所處產業職能中,市場願意給予較高報酬的技能樹(Skill set)是哪些,然後將能力成長建立在那些技能樹上。我以自己的產業職能「軟體產品經理」為例,為了盡可能簡潔說明,我將台灣軟體 PM 暴力分為兩種:第一種,著重在接收需求,做產品規劃設計(Wireframe…)的規格產出型 PM;第二種,著重在開展策略,主動提出、定義產品應當做什麼需求的策略制定型 PM。透過觀察市場薪資資訊,可以發現第二種 PM 較易在市場上取得相對高的報酬,且上限較高。知道此事後,在「能力成長」方向上我明白自己應該著力在產品策略、商業增長等較 high(macro)-level 的技能樹上,因為同等努力下,可以獲得的預期收益比較高。同理,讀者可以研究自身職能的技能樹有哪些分支與組合後,進行分析與評估,使自己往較有「錢景」的方向前進。
接著講「超額增長」,意思是能力成長的幅度不能只是隨著工作經驗做常規的提升,而要主動去接觸、學習那些進階知識,將自己的知識技術體系加以強化、完備。以我自己為例,自出社會伊始,我就不斷地在工作之餘自行精進,管道很多元:免費的部落格(Medium……)、社群媒體(LinkedIn)、收費的課程等等,過程中當然也花費了不少錢(尤其是線上課程),不過將其視為投資,我認為相當值得且划算。綜合以上,在「方向正確下的能力超額成長」可以使你跳脫年資的侷限,在薪資上面有較多籌碼進行談判與選擇,如此後續的一切有了基石。

接下來談談「市場觀察」,這裡的觀察對象是「自身職能的市場薪資狀況」,此事的重要性在於它讓你「不會因為資訊不對稱而吃虧談少了數字,也避免你陷入漫天要價的尷尬境地」,簡單來說,他可以產生類似錨定的效果,明白自己客觀上處於什麼薪資區間,不致差之千里。我不時會從獵頭、人力銀行、LinkedIn 提供的職缺資訊中查看多家產品經理的(開缺)薪資範疇,看的數量多了,就可以大致知道什麼樣的年資、經歷、能力、職責可以匹配到什麼薪資區間,再反觀自己的條件,錨定目標與預期。如此可以產生兩個效果:一、知道自身條件在市場上的合理薪資區間; 二、知道可以往什麼方向前進,努力後會有什麼收穫。經過此步驟後,無論是與獵頭合作或是直接去應徵職缺,在開出預期薪資環節時,可以勇敢有據地說出自己值得的那個數字。

最後來到「定期跳槽」,要先說明,「換公司」這件事情牽扯到很多層面,歸根結柢取決於「公司是否還有你要的東西」(你還要從中獲得什麼)與「機會成本」(在外面可以獲得什麼樣的機會),本文因為只談論薪水,所以會忽略這些因素,純以金錢方面做考量。
或許有人會問:為何一定要透過跳槽來加薪?不能在同一家公司因為做的好而獲得加薪嗎?我的答案是:當然可以,但難度會高很多。以我個人經驗為例,我有兩次在約一年的時間中,獲得40%以上的薪水提升,若在一間公司要達到同樣的效果,可以問幾個問題
1. 你要做到多優秀,獲得什麼樣的成績,可以讓公司一年調薪40%?
2. 公司的加薪制度是否支援短期間內大幅度的調薪?
3. 公司文化是否接納特定員工短期間內大幅調薪(而不產生任何非議)?
當然,我相信總是有這樣的人才與公司,只是難度頗高,還需要具備一些運氣才行。可是為什麼跳槽就可以較為無痛的大幅加薪呢?因為每次找工作(工作媒合)都是讓自己在市場上被重新定價,可以理解爲:再次更新自己在供需市場上的均衡價格。也就是說,「定期跳槽」可以轉譯為「定期將自己的能力與薪資同步」。
說到這邊,這套加薪心法的底層邏輯已經清晰可見:透過不斷超額提升自己的內在能力,在了解自身條件的情況下,定期將自己丟到市場上重新定價,將薪資與能力同步。並且可以發現,這個心法的供能引擎是「能力成長」,能力成長的越快,薪資成長曲線也越陡峭。當然,在努力精進能力時一定要避開「名為勤奮的陷阱」,首先確保方向正確,才不會白費氣力,吃力不討好。
以上將筆者的看法與自身經歷結合分享出來,僅供讀者參考。回到撰寫本文的初衷:希望打工人可以在薪資方面有積極的意識,並制定符合自身情況的加薪方法,避免長期被 underpaid 的不公平狀況,讓自己的努力獲得等值的報酬。
2025/3/9,台北中正與新北林口,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