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我開始用 Notion?
老實說,我以前是個「筆記焦慮者」。
Google Docs 存一堆、紙本筆記也寫了一疊,代辦事項分散在手機 App、紙條與腦袋裡,每次要找資料就像考古,處理任務時常常手忙腳亂,效率反而更低。
感覺缺少了一個能「整合所有事情」的系統。
直到我聽了同事推薦開始使用了Notion,才真正理解什麼叫做「資訊有邏輯、工作有節奏、生活有餘裕」。
這篇文章我想推薦 Notion 給也在尋找數位工具的你,並分享我自己常用的幾個技巧與應用方法。也許,它也能幫你整理亂成一團的生活與思緒。

🧰 Notion 是什麼?為什麼值得你試試看?
如果你還沒聽過 Notion,它是一個結合筆記、資料庫、任務管理、知識整理與行事曆的多功能數位工具。看起來像是 Google Docs+Trello+Evernote 的混合體,但它最大的特色是:
完全自由、完全模組化,你可以打造出「屬於你自己邏輯」的工作與生活空間。
它不像傳統筆記軟體有制式格式,而是讓你像拼積木一樣建立自己的數位基地。
想要簡單地做待辦清單?可以。
想要打造複雜的專案資料庫、閱讀筆記、習慣追蹤?當然也可以。
它的學習曲線不算最簡單,但當你抓到邏輯後,會驚訝自己怎麼以前沒有早點用它。
🛠️ 新手入門必懂:Notion 的三大核心概念:
如果你對 Notion 感到好奇,但又不知道從何開始,以下是幾個幫助我入門的關鍵概念:
1. 所有內容都是「積木」
你在 Notion 建立的每一段文字、圖片、標題、清單,都是一個「Block」(積木)。你可以自由拖曳、排列、嵌入不同元素,就像在建一座你的資訊空間。
2. 「資料庫」是它最強大的武器
你可以用表格、看板(Kanban)、行事曆、清單等方式來呈現資料,不但可加標籤、日期、狀態,還能互相連結交叉引用。
3. 所有頁面都是活的,還能彼此連結
不論是筆記、行程表、文章草稿,每一頁都可以再嵌入其他頁面,讓資訊變得有層次又互通。
如果你習慣分類、喜歡整理、需要多功能筆記空間,Notion 真的會讓你眼睛一亮。

✨ 我最常用的 5 種 Notion 使用方式
為了讓你更容易上手,我來分享我目前使用 Notion 最有感的幾個應用方式:
✅ 1. 工作任務管理(使用看板+狀態追蹤)
我用「看板」模式來管理專案進度,分成「待處理、進行中、完成」,並加入截止日期和備註欄。每週會進行回顧,移動任務卡片的時候超有成就感!
✅ 2. 閱讀筆記資料庫
每讀完一本書,我會建立一頁筆記,紀錄書名、作者、關鍵概念、自己的反思。用標籤分類(例如:心理學、創意思維、效率),未來要複習或寫文章時一秒就能找到重點。
✅ 3. 習慣追蹤(生活優化好幫手)
我有一個簡單的日常打卡表,每天記錄是否完成「運動、喝水、早睡、冥想」。可以切換成週視圖或月視圖,檢視自己的執行率,視覺化真的比筆記本更直觀!
✅ 4. 創作與寫作規劃中心
這篇文章你正在看的草稿,就是從 Notion 的「寫作資料庫」誕生的。我會規劃主題、排版架構、草稿內容與發佈時間,還能加標籤分主題類型,一目了然。
✅ 5. 與他人協作共享空間
用 Notion 與朋友共同準備活動、企劃、甚至旅行規劃,大家都能即時更新、留言、編輯,比來回傳 Word 或 PDF 有效率太多!
📌 使用心得|自由度高是優點,也是陷阱
Notion 的自由度是它最大優勢,但也可能讓人一開始就設計過度,結果用沒幾天就放棄。
以下是我整理出的幾個使用建議:
- 從簡單模板開始,不要一開始就想客製到完美
- 先解決一個真實問題,再慢慢拓展功能(例如:從「待辦清單」開始)
- 每週留時間整理內容,分類與命名清楚會幫助你日後更快找資料
記住:Notion 不是用來「做出一個完美的系統」,而是用來「讓你的生活變得更有邏輯與彈性」。
🧭 結語:Notion 不只是筆記工具,它是一種生活設計方法
當我漸漸習慣用 Notion 工作與生活,我發現:
「資訊不再是壓力,而是資源;任務不再只是清單,而是節奏;筆記不再是堆疊,而是延伸思考的空間。」
如果你也常感到生活資訊過載、任務零散、不知道從哪開始整理,那麼我真心推薦你打開 Notion,用最簡單的一頁,開始建立屬於你自己的系統。
從待辦清單、從一本書的閱讀心得、從下週的日程安排都可以。你不需要一次搞懂,只需要願意開始。

📎 延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