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會寫程式,也能用 AI 嗎?」
那時候,AI 正如火如荼地在社群上爆紅:有人用 ChatGPT 寫文案,有人用 Midjourney 生圖,有人用 Notion AI 幫忙整理工作筆記,真正接觸後,發現:
AI 不再只是工程師的玩具,它正在成為每一個工作者、創作者、學習者的第二大腦。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分享的是:「我如何在日常中用 AI 解決問題、放大效率,並且保有自己的創造力。」

🧠 你不需要成為AI專家,只需要學會「善用AI」的方式
很多人對 AI 不感興趣,是因為覺得自己不懂技術、不會下指令,但實際上,現今的 AI 工具設計早已越來越「人性化」。你甚至可以像跟朋友聊天一樣與它互動,問問題、丟想法、請它幫你草擬、改寫、補充。
所以請記住:
AI 不會取代你,但會AI的人可能會快速超越不會AI的人。
接下來我會分享三種我最常用的 AI 應用場景—工作、創作與學習。你可以從中找出最適合你開始的切入點。
🚀 應用場景一:工作效率提升|從「重複性任務」開始交給AI
我第一個用 AI 解決的問題,其實很小:整理會議筆記。
每次開完會,我腦袋一堆資訊,卻很難快速整理出清楚的回報內容。於是我嘗試把錄音文字稿貼到 ChatGPT,請它幫我濃縮成三段式摘要:重點 / 決策 / 待辦事項。
結果不到10秒,一封有邏輯、語氣得體的會議紀要就完成了,我只需要微調語氣與內容就能寄出。
除了會議整理,我還用 AI 來:
- 草擬簡報大綱
- 幫我寫提案的開場與收尾句
- 撰寫 Email 標題(尤其是在卡詞的時候)
這些過去要「從零開始」的空白焦慮,AI 幫我先墊了一層草稿,我只要從 40 分編輯到80分就好。
✍️ 應用場景二:創作與內容輸出|從「靈感激盪」中找回動力
我常常遇到的問題是:想做從零開始做一件事,但靈感不知道從哪來。」
這時我會請 ChatGPT 協助我進行靈感激盪(brainstorming):
- 幫我列出某個主題的5種切入角度
- 草擬一個部落格文章的大綱
- 甚至幫我改寫一段文字,讓語氣更親切或專業
它提供了我一個起點,他能讓我「不再卡住」,特別是在產出大量內容時,能幫我節省寶貴的創造能量。
我也Napkin幫文章配圖、用Gamma自動生成簡報,這讓我能更快把靈感具象化。
📚 應用場景三:學習與知識管理|讓AI當你的私人教練
有時候在看資料、讀書、學一個新概念時,我會直接問 AI:
- 「請用高中生也能懂的語言解釋『決策疲勞』」
- 「列出這本書的關鍵觀念,並幫我摘要成5句話」
- 「我想學習時間管理,幫我擬一個一週入門計畫」
這些需求若單靠搜尋,可能會讓我開10個分頁、爬5篇文章,但 AI 可以快速為我整合初步答案。之後我再用這個架構,去深入查詢或延伸閱讀。
AI 在學習上,不是答案終點,而是「啟動理解的捷徑」。
🧩 別忘了:AI 是好工具,但不是萬能解方
我們必須承認一件事:AI 有用,但它也有盲點。
- 它不會自己分辨真假 → 所以我們必須判斷邏輯與事實
- 它的答案常是「看似合理的話術」→ 所以問題問得好很重要
- 它無法感受語境、立場、創作目的 → 所以你還是內容的真正主人
最重要的是:
AI 的效果,來自於你給它的「輸入」(Prompt)有多清楚、多具體。
與其學很多工具,不如先練習一件事:把你腦中的想法清楚說出來,交給 AI 幫你具現化。
🎯 結語|與AI共事,是這個世代最值得投資的一種能力
回顧我這一年的 AI 使用歷程,它不但沒有取代我,反而讓我更清楚自己「什麼該做、什麼可以交給AI、什麼我想自己完成」。
你不需要把自己變成 AI 工程師,
你只需要練習,如何更清楚地和 AI 對話。
從會議筆記、寫作卡關、學習計劃,到工作企劃,只要有「輸入」,AI 就能幫你拉出「初步的產出」——節省時間、啟發思考、補足盲點。
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開始,不用等工具完美、不用等別人都會了才跟進。
📍今天你可以做一件小事: 打開 ChatGPT,輸入一句話:「我想寫一篇文章關於___,請幫我列出大綱。」
試試看,這一步,也許就是你與 AI 成為搭檔的開始。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收藏、留言分享你的 AI 使用經驗,未來我也會持續更新我使用 AI 的進階技巧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