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虛空到永恆的恩典 From Vanity to Eternal Grace

手機拍攝於桔井省 ខេត្តក្រចេះ一個林區
在第一章中,索羅門王用智慧與愚昧的對照如光與影在時光的水面上交疊流轉,揭示了人類在地上無盡的追尋與注定的迷失。我們彷彿身處風之軌跡上,微塵般飄零於日光下,嘗試觸及永恆,卻總在一瞬之間,被現實的荒蕪吞沒。無論我們如何試圖賦予意義,如何竭力掌控命運的繩索,最終仍會回到那無法迴避的虛空。於是我明白了,真正的智慧,不是緊握什麼,而是能夠在風的背後,看見那無聲無形的上帝恩典與作為。
從第一章的追問,到第二章的領悟,讓我們心靈如霧中微光般漸次明亮。喜樂與滿足,不再是我們奮力奔赴的果實,而是自上帝而來的甘露,是在荒蕪之地中綻放的百合花。第一章的嘆息與第二章的默想,彷彿兩道河流,在靈魂的深谷中交織出一條幽微卻堅實的道路,引領我們從虛無的邊境,走向那與神同行的永恆曙光。以下繼續以「我」索羅門王,大衛王的兒子敘述他默想的過程。
———

手機在桔井省 ខេត្តក្រចេះ拍攝到的日出
在光與影交錯的時刻,心中的思緒如一片未曾歸巢的浮雲,緩緩飄移,觸碰著不可名狀的高遠。我彷彿站立在時間的裂縫中,聆聽內心幽微的回聲,似乎無數代的渴望與追尋,在這一瞬凝成一個無形的問號。
我曾經在靈魂深處呼喚:“來罷,我以喜樂試你,看看這世上的歡樂能否給我真正的安慰。”然而,答案竟是如此簡單,卻又沉重難承。原來,喜樂只如風中之塵,一觸即散。那握緊的手掌中,留下的只是空蕩蕩的沉默與餘響。
我曾在酒中尋找片刻遺忘,任微醺的氣息將我從現實拉走。但心底依然清明,依然有智慧悄聲低語。它未曾離去,一直在那裡,如一盞幽光提醒我:即使沉醉其中,也不過是心靈對永恆的渴望之另一種形狀。
我修築房屋,栽植葡萄園,栽下無數果樹,曾以為那便是心的棲所,是我對抗虛無的證據。但當萬物成形,我卻只看見一片空寂。那成就如畫紙上的風景,在現實的雨中褪色、流失。
我積聚金銀,珍寶羅列,讓歡樂的歌聲充滿每日每夜。那時我以為自己是生命的主角,然而漸漸地,我才明白:一切的擁有,不過是指縫間的水。終究無物能永遠留存於我之身旁。
我轉身反思:為何我在這短暫的日光下迷失自己?那些智慧曾經是我的榮耀,點亮我前行的道路,也讓我看見了一個無法跨越的深淵。智慧與愚昧,竟似命運雙生的倒影,終將一同沉入那無聲的黑暗之中。
我開始厭倦這一切——日復一日的勞苦,終將歸於塵土的成就。我明白,努力雖真,卻無法填補靈魂的裂口。真正的安慰,不在於獲得,而在於那願意放下的勇氣。
然而,在這份放下之中,我感受到一股來自天上的溫柔力量,如晨曦穿透夢魘,灑落我枯乾的心田。我終於明白,真正的智慧與喜樂,不是來自人間,而是來自那位創造星辰與灰塵的神。祂,在我的深處,賜下歸屬。
吃與喝、勞碌與喜悅,不再是為了證明存在,而是為了與上帝同在。在祂裡面,我得著真正的安息,那安息超越時間的蒼老,也穿越心靈的虛空。當萬物消散,祂的慈愛仍存,成為我靈魂唯一的磐石。
就如那無形的風,輕輕帶走繁華與虛妄,留下的,是神與我之間不言而喻的默契。無論是智慧,抑或愚昧,終將在祂恩典的光中融化。而那光,將引領我走向不再搖動的安穩之地——永恆的家園。
———

在桔井省 ខេត្តក្រចេះ一個靠近湄公河的山頂手機拍攝
《傳道書》第二章
我轉而回顧智慧、狂妄和愚昧。在王以後來的人又如何呢?不過做先前所做的就是了。於是我看出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智慧人的眼目光明,愚昧人卻在黑暗裏行。但我知道他們都有相同的遭遇。我心裏就說:「愚昧人所遇見的,我也一樣遇見,那麼我何必更有智慧呢?」我心裏說:「這也是虛空。」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樣,不會長久被人記念,因為日後都被遺忘。可嘆!智慧人和愚昧人都一樣會死亡。於是我恨惡生命,因為在日光之下所發生的事我都以為煩惱,全是虛空,全是捕風。
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因為我所得的必須留給我以後的人。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誰能知道呢?他竟要掌管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勞碌所得的。這也是虛空。我轉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一切工作,心就絕望。因為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勞碌工作,所得來的卻要遺留給未曾勞碌的人作產業。這也是虛空,大大不幸。人一切的勞碌操心,就是他在日
(傳道書 2:11-22 和合本2010)

手機拍攝在桔井省 ខេត្តក្រចេះ一個林區機械伐木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