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講述麻痺族群之腦癱患者,在人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經歷與挫折和美好。
整部劇情並沒有很大的波瀾起伏,卻在每個畫面留下很多細節,可以引起共鳴與觸及情緒。

小小的我電影宣傳官方照(原出處:https://epop.my/2024/12/29/%E6%)
原生家庭面臨的壓力與世俗異樣眼光,幾乎快要把親子關係壓得喘不過氣來,好幾次有要放棄、毀滅、遠離的想法湧上心頭,但究竟是無辜生命,無奈日子還是需要繼續過下去。
在黑暗的世界,至少還有願意理解自己的人,儘管那光芒有多麼細微渺小,還是能夠溫暖支離破碎的心。
世界這大染缸,層層不同顏色、不同的靈魂文化,在一幕咖啡館裏畫面,只是簡單的求職過程,表達了很多細節,你願意同理或不願意同理心?願意到什麼程度,而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生存用不同方式努力。
作為社會發展觀點,多一點愛與溫暖,幫助弱勢族群,也讓弱勢族群有個謀生技能,需要地球村上每位小小愛心有意願幫助,很多人會認為,在某些時刻都快自顧不暇的人,怎還有餘裕,去幫需要被幫助的其他人?
確實,現實層面,如果自己都入不敷出,很難有其他心力照顧別人,但是哪怕只有一點點,你的一個善念,也是愛心的表現。
而世界之大,真的無法改變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只有自己能夠做到,如何盡情展現完全自我。
當畫面帶到咖啡館裏某個時刻,同事之間在側耳悄悄八卦嘲諷,看似受到幸運女神關注的男主角劉春和「那是因為店裡聘請他可以幫店裡減稅。」
短短一句同時是事實的話語,聽起來格外刺耳。
裡面帶有貶低、歧視、妒忌的意味,這也表現出了,不管你有多努力,冷熱是同時存在,不同層次的人,在心態與行為上相差懸殊,你無法改變。
家人始終不能明白,為什麼劉春和後來堅持要找一份工作,還有爭取求學的機會,這些其實都是平凡人之過程,對他而言,卻非常珍貴和難得。
劉春和在咖啡館找到工作後,非常開心的和家人、外婆分享,一路都很支持春和的奶奶,外婆出於心疼,也不希望自己孫子太辛苦,男主角回應奶奶:「我做的不僅是份工作,而是尊嚴。」
看這部電影,真的是沒少包餛飩,眼眶泛紅流眼淚。
劉春和在電影最後演講時,提到了木桶理論,
「一塊木桶盛水量,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
「在渺小,在破碎的個體,也都是完整的我,關於幸福的意義裡,應該都有我們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