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前言
蛤蟆先生罹患了憂鬱症,開始封閉自己、與世隔絕。他的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十分擔憂,怕他走上不歸路,於是建議他尋求心理諮商。
雖然一開始對心理諮商充滿疑問與抗拒,蛤蟆先生仍決定嘗試。他踏入了心理諮商師蒼鷺的諮商室,展開十次會談。這本書,就紀錄了他在這段旅程中的心路歷程與內在變化。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溫暖的故事,它也讓人初步了解心理諮商的價值與運作,並且重新認識「自己」這件事。
書中觸及的議題包括:
- 憂鬱症的樣貌與經驗
- 心理諮商的過程與轉變
- 自我覺察與成長的重要性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
陪蛤蟆先生,也陪自己
書裡有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
「當我們檢視自己,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喜歡的樣子。」

每次翻開這本書,我都要深吸一口氣,鼓起勇氣。因為接下來的每一頁,都是陪著蛤蟆先生,被心理師溫和卻犀利地問著:
「你覺得呢?」 「那你真的好嗎?」
那些問題,彷彿不只是在對他說,也是在對我說。
我發現自己一邊讀著,一邊開始練習用更成熟、理性的角度,去剖析自己曾經逃避的情緒。這本書沒有什麼說教,但每一次的對話都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脆弱與倔強。
書讀一半,我就「吃撐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讓我第一次有了這種感覺:
「閱讀,也可以吃撐。」
我經常對自己說:「今天讀兩章就好。」因為那些文字太飽滿、太真實,常常讓我在一頁之中停下,咀嚼許久。
那不是知識的吸收,而是一種心理的共振。
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隨著書頁翻動,我彷彿也走了一趟自己的心理諮商旅程。

我開始理解,情緒的表現往往不是單一原因,還有來自更深層的連鎖反應。許多行為背後,藏著未被說出口的傷、遺憾與渴望。我也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影響,遠比我以為的更深、更遠。
最終,這本書不只陪著蛤蟆先生好起來,也默默地提醒我:
原來,變得更好,不一定需要改變整個世界,先願意看看真實的自己,就已經是開始了。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你:
✨加入沙龍,避免錯過任何更新
✨加入IG 沉書 | 分享好書
✨合作或工作邀約請來信:chengsss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