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寧波到洛杉磯,一條曾經熱絡的中美貿易航線,如今陷入「無船可開、無貨可載」的困境。
2025年4月,中美貿易戰火再起,海運價格與貨物流量出現冰火兩重天:跨太平洋航線驟冷,對歐、南美航線卻熱到爆倉,這不只是航運業的震盪,更是全球供應鏈正面臨結構性洗牌的開端。

中美高關稅全面開火,海運價格「斷崖式下跌」
145%對125%。這不是關稅的誤算,而是中美雙方開出的貿易戰指數級武器。美國對中貨品關稅暴增,中方則以報復性課稅回擊,直接掐住了雙邊貨物流動的動脈。
寧波至美西運價單週暴跌18%,上海港赴美航班大量取消,船公司甚至乾脆「停航止損」。中國出口商訂單流失,美國零售商庫存壓力加劇,供需雙殺、雙輸格局正式成型。
這些看似保護本土的高關稅政策,實際卻讓中美兩國的產業鏈陷入了低效與混亂。過去的全球化依賴模式,正在被關稅刀鋒割裂得支離破碎。
「轉往歐亞」,中國出口轉向,物流壓力全線上升
與此同時,歐洲與南美正悄然成為中國出口的下一站。根據寧波航運交易所數據,截至4月11日,中國至南美東部運價一週內飆升52.5%,地中海線也上漲15.3%,亞洲區內(如日韓、東南亞)更是穩步增溫。
這不是偶然,而是一場被迫的戰略轉向。當美國市場遭遇高關稅封鎖,中國製造開始積極轉單,貨代公司、港口業者也隨之調整重心。紅海危機導致航線繞行好望角,加重成本,進一步加劇全球物流壓力。全球航運秩序已從「中美主軸」轉向「多頭分散」的新態勢。
「中美航線已成舊時代」,全球供應鏈正重建
從宏觀視角觀察,這場變局不再只是單一航線的沉浮,而是全球供應鏈核心邏輯的重構:
- 單一市場依賴正在瓦解,「中國+1」成為企業風險管理的共識。
- 區域貿易網絡(如RCEP)日益成熟,亞洲區內航線將成新支柱。
- 近岸外包(near-shoring)、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概念加速實踐,美墨、美加、東南亞製造基地迅速崛起。
這些趨勢共同指向一件事:中美主導的貿易格局正在鬆動,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分散、更具韌性的全球供應鏈新秩序。
航運只是表象,真正的戰場在全球經濟結構
當貨輪不再滿載、航線被迫改道,背後是一場橫跨製造、貿易、地緣政治的深刻重構。中美兩國在高關稅對峙中各自受創,全球供應鏈卻也因破局而被迫重生。
這不是一場單純的貿易戰,而是一場經濟秩序的重新洗牌。贏家不見得是出口最多的國家,而是能夠最靈活調整策略、最迅速抓住轉機的企業與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