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全民國防:從教育、資訊到組織全面升級
上一篇我們談到「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性,而這一次,我想進一步討論具體的做法,讓這樣的國防觀念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變成每一個人都能參與、能理解、甚至能貢獻的實際作為。尤其當前國際局勢日益緊張,台灣面對的挑戰愈來愈大,「全民皆兵」的精神若只是口號,而非可執行的系統與工具,那麼我們恐怕在危機真正發生時仍會措手不及。

建立國防資訊平台:讓全民掌握現況
第一步,我們應該建置一個屬於全民的「國防資訊網站」。這個網站的主要功能,不是單純的軍事新聞平台,而是整合所有與國防安全相關的動態資訊,讓人民可以一目了然現況有多嚴峻。
例如:- 每天敵軍軍機繞台次數、路線圖表
- 中國軍演或灰色地帶作戰的情資整合
- 海底電纜遭破壞的次數與區域
- 台灣與其他國家的軍事合作與演習紀錄
- 媒體中對敵對勢力的言論與滲透行為彙整
透過圖像化的呈現、即時更新,這樣的網站將讓民眾從「不知道」變成「了解狀況」,不再對新聞一知半解,更能建立對國家安全的敏銳度與危機意識。
整合全國人力資源:模擬戰時角色分配
全民國防的關鍵在於每個人「知道自己在戰時要做什麼」。這不是軍方一個單位能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全國性的大資料整合與組織規劃。
我們可以參考徵兵系統、健保卡、勞保等基礎資料庫,建立起一套「戰時角色分配系統」。這套系統將民眾依據年齡、專長、健康狀況等資訊自動分派到最合適的崗位,例如:
- 醫療後勤(醫師、護理師、藥劑師)
- 基礎補給物流(貨運司機、倉儲管理)
- 工程修復(機械技工、水電工)
- 資訊科技支援(資安、無人機操作、通訊)
- 在地民防協勤(鄰里、守望、消防支援)
每個人都能提前知道「我在戰時負責什麼」,而不是等戰爭來臨後才驚慌失措找不到指揮系統。
對外透明:每週公布報告給國際社會
除了內部整合外,台灣也必須對外清楚表明:我們正在面對什麼樣的威脅,以及我們正在如何自救。
這部分可仿效外交單位運作方式,由國防資訊網站每週整理出一份「台灣國防情勢簡報」,英文翻譯後寄送至友好國家政府、國際組織與媒體單位,讓世界知道中國的文攻武嚇並非口號,而是切實正在進行的滲透與威脅。
這樣的行動有助於鞏固國際支持,更讓國內民眾感受到「我們不是孤單作戰」。
平時即戰時:讓生活場域變成作戰支點
近年來「無人機作戰」已成為戰爭新常態。烏克蘭戰場上,小型無人機改裝成炸彈投擲器或偵查工具,大大改變了戰場局勢。台灣擁有強大的科技與產業基礎,更應該利用這項優勢。
例如,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具體行動:
- 將全台小學、派出所、消防隊等公部門建築納入無人機起降基地規劃
- 教導地方民眾如何操作基本型無人機,平時可作為災害救援工具
- 設立無人機技能普及課程,推動全民「無人機駕照」認證制度
此外,有人提出利用便利商店做為戰時物流暫時中繼站,我認為這是一個極具創意且可執行的想法。便利商店遍布全台,各店配備冷藏、電力與人員,在戰時可作為物資集散、傷患臨時安置、充電補給站等,讓民間設施轉化為防衛資源。
我們曾做到的,也可以再做一次
回想2020年疫情初期,口罩荒一觸即發,但在短短一個月內,全民動員、產線擴張、口罩地圖APP上線,台灣打造了全世界最穩定的防疫口罩系統。這告訴我們,只要方向明確、組織有效,台灣人有能力面對一切困境。
無人機的生產與部署、國防網站的建置、角色分配系統的開發、資訊透明化,這些都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台灣科技與民力本來就能完成的目標。
萬一真的發生戰事
全民國防,不只是喊口號,更是制度、資訊與科技的全面串聯。只要我們每個人都有「我能做什麼」的準備,敵人想要輕易踏上這片土地,就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你我都是防線的一部分,從今天開始,就要思考:「若發生戰事,我該如何幫助國家?」 這個答案,也許決定了和平是否能真正守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