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懷念:那些我們不明白的,就先放過 Put Aside for Things Beyond Our Understanding
我們認識劉姐妹和吳弟兄,是他們剛來我們教會的時候。那時,他們剛從英國移民到加拿大,吳弟兄已獲得博士學位,學識淵博卻謙遜親和。他們在團契裡與我們一同服事,共同禱告、彼此扶持。那時他們有一位正在讀高中的兒子,一家人溫暖而沉靜,信心堅定。
兩年後,大兒子上了大學,本以為人生正轉入另一個安穩的節奏時,劉敏姐妹懷孕了。她那年四十六歲,許多人都為她擔心。流產徵兆頻頻出現,染色體的檢查也顯示高度風險,醫生反覆建議終止妊娠,但她堅定地說:“我把孩子交給上帝。”那是我們第一次從她身上看到對神如此強烈「信心」的實質——不是無知的勇敢,而是深知風險仍然選擇信靠。她的眼神裡有種安然,彷彿不是她在經歷這場風暴,而是上帝親自攙扶著她橫渡這條險河。後來,這個孩子平安出生,是個健康的女孩。那年秋天,她抱著女嬰站在教會門口,陽光穿過她的側臉,我們至今記得,那種靜默的喜悅與感恩,像一首沒法言語的詩。
日子像流水靜靜走過,前面總會有險灘轉彎,而我們卻不能預見。2022年11月,劉敏姐妹被診斷出罕見且難治的中樞神經淋巴瘤。化療和放療均都失敗。消息傳來時,我記得吳弟兄臉上平靜的表情,那是一種壓抑著海浪的平靜。他不僅是丈夫,更是她的守護者與學者。他聯絡美國研究腦瘤的校友,查閱幾乎所有可能找到的醫學文獻,對治療方案一一研究確認,凡人能盡之力,他一分不落。最終,他們試用了美國的臨床試驗藥,這種藥只對約三成病人有反應,但主賜下奇妙的恩典——對她完全反應,且穩定維持了近兩年多。
這兩年,他們一家行過許多路——加拿大的省立公園、度假村,觀光列車橫越國土,甚至去年還去歐洲和加勒比海的多次郵輪旅行、她曾經需要去的地方……或許別人看來像是圓夢之旅,在我看來卻是主給他們預備的一段恩典時光,一段愛與相守得以延長的奇蹟。在這流光中的每一日,劉敏姐妹不再只是病人,而是那首詩,那縷光,那份靜謐的倚靠。
今年三月,癌症復發,醫學的能力終究走到盡頭。她回到家中,在親人的陪伴下靜靜躺著,雖然眼睛不再能睜開,卻仍能聽見她反覆唱著《耶和華是愛》的詩歌。最後的時刻,她就這樣平靜地安息主懷,像一隻累了的雛鳥回到天父溫暖的手掌。
吳弟兄曾在最難的一段時間對神說:“主啊,我已盡我所能,能力有限,把她全權交給禰了。”這句話裡的重量我始終難以承受,但它卻像一道門,打開一種我從未經歷的信仰深度。正如他在短消息裡寫的,我們中國人考試經驗豐富,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先跳過去,做自己能做的。是的,對於小女兒的「為什麼媽媽會走?」,我們無法回答。對於「神為什麼不醫治她?」我們也不明白。但在信心中,我們知道,有些題目,不在我們能解的考卷上。有些答案,是要等我們翻過這段光陰,進入永恆,才會完全明白。
而今,她已歇了地上的勞苦,住進主所預備的安息中。對我們這些仍行走在塵世路上的人來說,她的生命成為一封寫在光中、不會消逝的書信。她柔和卻剛強,沉靜卻堅定。她的生命像是信心的素描,用愛、用忍耐、用倚靠勾勒出一幅不屬於今生的畫卷。
在新天新地的晨光中,我們會再見她。那時她不再疲憊,也不再需要被治癒。她會再次微笑,如她一貫的方式,輕聲說:“我們都到家了。”
願主親自安慰吳弟兄與他們的兒女,讓這段暫時的分離,因信心中的盼望,而不再冰冷。
願我們都學會那句話:「我們不知道的,就先放過吧。」因我們不明白,而神盡都知道——而這,已足夠。
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