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續上一篇討論。
在這三層身體意義下,Pérez筆下的神力女超人分裂出兩種身份:來自天堂島的黛安娜公主,以及作為消費文化品牌的神力女超人。前者是女神,作為完美存在的第一層國家的身體,後者是鐵娘子(Iron Maiden),在資本主義侵染下被固化為第三層可被戀的身體。至於第二層,則是在兩者之間,使神聖世俗化、消費主義神聖化的能動身體。如此看來,Pérez不僅同原創Marston聚焦消費主義,更推進一步,張開所形成的身體性關係。如Ormrod所言,Pérez探索了消費主義與神聖之間的關係,藉此揭示消費主義如何褻瀆神聖。而這一切,都發生在黛安娜/神力女超人身上。
不難發現,Pérez的改寫反映了社會現況,就Ormrod觀察,1980年代是一個極端的年代:股市榮景與崩盤並存、健康與美容產業利潤豐厚地發展(註1,pp. 122-123)。節食、健身、整形,「世上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胖是因為你懶」,與身體雕塑相關的產業與口號興起,資本主義下的自由市場開始販售完美的身體。在另一方面,雷根政府企圖透過重新肯認美國男性氣概,恢復美國作為全球強權的地位,並重新確立傳統家庭價值。在這樣的氛圍中,Pérez透過黛安娜/神力女超人的失敗來服膺主流價值,並藉此批判消費文化。例如,被賦權的神力女超人那毫不費力的美貌,如何在無意間傷害身邊的女性,以及故事裡黛安娜作為亞馬遜大使如何失敗,女性並未被鼓舞變得更強壯、去改變父權,反倒轉而試圖符合神力女超人那不可能達成的美貌理想。
***
黛安娜/神力女超人的身份二元性,凸顯出當代文化中神聖與世俗間的界線不斷互相滲透。Ormrod認為,神聖可以透過與某些實踐與遺物的接觸而被辨認出來,例如犧牲、儀式與神話。這些元素可以被納入如「身體」(犧牲)、「物品」(儀式)與「敘事」(神話)等重疊的主題之中。我認為Ormrod這部份的分析作為「消費神聖/被神聖消費」的討論基礎非常重要。
在「身體」(犧牲)方面,神聖可以透過對身體所施加的規訓而得以顯現。「物品」(儀式)則能夠透過「敘事」(神話)而變得神聖,如聖餐禮。Ormrod認為,敘事、物品與身體的相互關係,構成了「共融體」(communitas),「共融體」是一種透過共享儀式經驗所表現出的強烈群體精神。這可能體現在一場慶典、一場洗禮或一場朝聖之中,人們共同背棄日常世俗世界而投入神聖(註1,pp. 129-130)。那麼與神聖相反的世俗,便是取消了共融體那無身體邊界的經驗以及強烈的群體精神,透過重新劃定身體界線將身體固化,以個體主義來與宏觀的敘事對立。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商品化,使它成為有待消費的物,或是消費它,因為消費總是消費某個已被固定下來的物。
Ormrod運用身體、物品與敘事的交織形塑,來分析戴安娜的神聖性(註1,pp. 131-133):
- 戴安娜透過他的身體、物件與敘事被塑造為一個神聖存在。他對自己那被賦予超越凡人之力的自然身體感到喜悅。宣稱:「沒有什麼比飛行的純粹快感更令人振奮……那種無拘無束的自由感,無可比擬!」因此,戴安娜透過對其身體的喜悅體驗出一種近似宗教經驗的狂喜。
- 戴安娜透過他的服裝體現其神聖性——這套服裝以美國國旗為藍本,本身即是一件神聖物品——以及她的真言套索與護腕。
- 戴安娜的神性亦透過他與亞馬遜人所處的時間運作方式來展現。他們是通過儀式變得不朽的,存在於神話的時間之中。時間之所以在戴安娜作為女神的建構中變得重要,是因為她的身體是不朽的,在進入人類世界之前,她從未見過孩童或老婦。對他們而言,時間以不同的方式流動,時間是循環的。
而反之的世俗化,則是將戴安娜化為商業品牌的神力女超人,將那不該被固定下來的身體、物件和敘事,以脫離神性脈絡的方式來形式化。戴安娜的身體被固化為神力女超人娃娃來販售,而神物護腕,亦成為可消費的造型手環,且脫離原先的賦權意義,淪為——有錢人才買得起的——高中校園階級秩序的工具。此外,當記者將亞馬遜為聯合國代表們上演的劇場描述為「天堂島版的社區電影院的下午場」,以單一的線性時間來理解無限的神聖時間、視之為一種世俗的娛樂形式,便達到貶低神聖儀式,使之世俗化的效果。
Ormrod小結到,現代性的商品化與行銷效果會使神聖失去其神聖性。而這種去神聖化的過程主要透過兩種方式加速實現:一是透過販售俗氣商品來庸俗化神聖;二是將神聖與凡俗聯繫起來。而這些物品之所以被誤用,是因為它們將「純粹商業化」的色彩引入了本應神聖的領域(註1,pp. 133-134)。

Wonder Woman: The Female Body and Popular Culture書封
***
那麼更進一步地問,為什麼我們會誤用?如何避免誤用?
回到新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結盟,催生出消費文化的80年代,崇尚的主流價值以為,任何人都能透過「自由」市場來發揮自己,市場對每個人公平開放,也因此我們必須競爭才能獲取想要的東西。市場成為一切,也理當提供一切,市場機制也是賦權機制,我透過市場來證明自己的主體與能動性,於是乎神聖、完美、理想也成為市場中一個又一個可供消費的物。在此意義下,之所以成為市場競爭的失敗者,無法獲取和買到想要的東西,便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對此Ormrod 指出,在資本主義所驅動的消費文化邏輯中,我們一方面歸功於此,能夠迅速且無需深層實踐便能獲得神聖,但在另一方面,將神聖轉為可流通的商品的過程中,我們易陷入一種被商品形式的神聖性給反向消費的過程。
下一篇,也是最後一篇,我們要談消費神聖與被神聖消費,並以兩位女性的死亡為例。接著思考如何避免將「純粹商業化」的色彩引入了本應神聖的領域,由此,回應神力女超人是賦權還是物化女性的爭議。最後以幾個有趣的延伸問題做結。
註
1. Ormrod, Joan. Wonder Woman: The Female Body and Popular Culture Bloomsbury Academic, 2020.
【延伸閱讀】
《不!》:馴化動物,當生命成為商品、影像再到Spectacle
Sexual Harassment, Psychology and Feminism(一)導論:我們共同創造的生活連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