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聯盟作者:職場諮商型溝通專家 李婯菱 老師
人們在面對衝突的時候通常是很直覺的回應,對自己的痛點和爆點直接就採取生存模式反應---不是你輸就是我贏!
但是美國認知心理學家Ellis會說:「等等!別這麼快通關!你知道讓你不快的想法嗎?你知道結果可能可以改變嗎?」
Ellis提出的ABC理論說明,從「事件」到「結果」之間,其實還有一個快速通過的閘門:「信念」或稱「自動化想法」,這個信念會導致後續結果的差異。因此如果快速通關閘門的自動化想法是「破壞性的非理性信念」,將導致破壞性結果,反之亦然。
什麼是非理性信念
破壞性的非理性信念通常是很負面的觀點和語言,主要是對自己、對自己的經驗、對未來的觀點,都很負面和悲觀,簡述如下:
一、 對自己:認為自己不好、沒價值,外在表現傾向於
二、 對自己的經驗:太主觀且思考彈性很低
1. 情感混淆了事實:只承認自己情緒反應而否認事實。
2. 「應該」的陳述:什麼事都用應該這樣或應該那樣等等的陳述。
3. 兩極化思考:什麼事都歸類成兩極的想法,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對就是錯。
4. 選擇性注意:只留意到自己想注意的,從而忽略了全部的事情。
5. 以偏蓋全:把某事件當成生活全部,忽略了那只不過是自己日常生活的某件事而已。
三、 對未來的觀點:悲觀被動
1. 擔心未來:對未來一直覺得會發生不幸。
2. 誇大災難:把負向事件看做成無可比擬的大災難
不難看出,非理性想法的指標大致都是「絕對的標準」、「以偏蓋全的想法」、「悲觀的想法」,因為有這些內耗、破壞性信念、自責和悲觀的態度就會影響個人看世界的眼光,就好像他們戴著墨鏡看世界—真是一片昏天暗地日月無光啊,因此個人採取的行動就會是破壞性的行動。
衝突時的生存本能讓你言行如一
在人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非理性想法和內心小九九其實都看不到,但是每個人的外顯行為卻很明顯。大多數破壞性的行為都是我們本能的反應,直接啟動蜥蜴腦的反應,就算不同類型的人有相同反應,其內在考量原因也可能不一樣。
破壞性反應大約有18種,但大致可分為兩個軸向,以下摘要簡述:
一、對象為自己或他人:
1. 自己採取的行動:屈服、妨礙、退出
2. 對他人的反應:流言斐語、被動攻擊、諷刺挖苦
二、主題為人際關係或此次事件:
1. 對此次事件:爭論、無視他人意見、破壞
2. 對彼此關係:防禦性、輕視、指責他人、報復
破壞性反應在過程中又分為「討厭別人怎麼對自己」以及「自己常做的破壞性反應」。前者通常是「踩到雷」,例如被大聲指責,自己覺得不受尊重。當這種情形發生時,就會有「你那麼兇幹什麼?」、「我哪有?我只是說話比較大聲!」的對話出現,使原來本來要討論的主題就直接歪樓了!因此知道自己的雷,也許就能在安全的關係下和對方好好溝通,使雙方開始練習好好對話。
不只觀察別人也要反省自己
破壞性反應也要覺察「自己常採用的破壞性反應」,這通常是「個人內心卡著某個信念但又要表達不滿」所採取的攻擊行為。例如心中有「不能大聲說話」的想法的人,就不會在衝突中直接指責別人,而可能採取諷刺、屈服或退出的回應方法。
在過去幾次的課程中,我們在工作坊中討論各種破壞性反應的原因和與其相關的非理性想法,發現並非競爭型的人才會爭論,並非退讓的人才會退出,這其中的複雜考量策略和行動都導致一個結論:我們真是太為難自己了!
在衝突之中如果能覺察自己的慣性非理性想法與所導致的破壞性反應,才有機會走出第二條路:覺察偏見與內耗反應,因而重建「建設性反應與迎接建設性結果」。這是我們在下一篇文章中要討論的主題。
06/15(六)《建設性衝突》#實戰工作坊 ~ 台中場 ~ 型塑正向高效企業文化
06/30(日)《建設性衝突》#實戰工作坊 ~ 台北場 ~ 型塑正向高效企業文化
07/06(日)《建設性衝突》#實戰工作坊 ~ 新竹場 ~ 型塑正向高效企業文化
#軟實力當道的_溝通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