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生或同仁遇到困難時,第一時選擇發問,這是一種積極尋求協助的表現,表面看來無可厚非。但如果習慣性地「直接問」、「遇事就問」,不經思考、不經嘗試,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依賴心理,阻礙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錯過了培養思辨與成長的機會。
所謂「對答案」,是指在提出問題前,先自己動腦思考,找出可能的解法,或至少形成幾個假設性的方向,再與上司或老師討論、核對。如此讓對話更有效率,更有助學習。
舉個例子:當學生卡在一道數學題時,如果只是把題目拿給老師說「我不會」,那麼學到的,可能只是那題的解法;但如果他先思考:「我用過公式A、B,發現不太對,是不是少考慮了條件C?」再來與老師討論,那麼老師可以根據他的思考歷程,給出更好指導,也能幫他確認哪裡出錯、哪裡思路正確。這樣的「對答案」,遠比「等答案」來得好。
職場上,主管最欣賞的下屬,不是遇到問題只會來「請示」,而是能帶著「初步解決方案」來報告的同仁。這不僅顯示了他的思考力與責任感,也幫助主管節省判斷的時間,甚至從下屬的思路中激發出更好的決策。
例如,遇到預算不足的狀況時,與其說「這樣下去我們會超支,怎麼辦?」不如說:「目前預估會超出5%,我擬了兩個調整方案,一是壓縮項目A的規格,一是尋找替代廠商B,您建議走哪一個方向?」這樣的提案式溝通,既展現了解決問題的主動性,也讓主管能在已有脈絡下更快地作出判斷。
思考,是學習的起點;提問,是學習的加速器,要讓學習更深刻、工作更有效率,關鍵在於:先思考、再對答案。這樣的習慣,不只培養出獨立的思維,也讓我們的每一次提問都增加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