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三大事業部門
光電部門:光電半導體/汽車電子
雲端及物聯網部門:資料中心/伺服器/AI-物聯網/網通設備
資訊及消費性電子部門:筆電/工作站/桌上型電腦
。1Q25營運成果
營收年增27%,三大部門都成長
毛利年增41%,受惠於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占比提升,毛利率則年增2.3%
營業利益年增65%,營業利益率年增2.3%,季增1%
營業費用年增26%,營業費用率則是年減0.1%
營業外收支9.9億,年增1億
稅後淨利 EPS 1.51 年增45%

。三大部門營運成果
營業利益年增65%
雲端事業營收155億(43%),營業利益 21.3億 ,年增221%
--受惠高階雲端電能產品 (電源及儲能產品)
光電事業營業收入68億(19%),營業利益4.8億,年增59%
--可見光LED不可見光的核心應用持續提升
資訊/消費電子營收139億(38%),營業利益11億,年增1%
--IT高階電源,低軌衛星電源以及智慧輸入裝置

。資產負債表

。持續改善高值化事業

。營運總覽

。營運展望
關稅的影響目前沒有答案,需要等有明確的方案後才能確定
1.如何應對?如何面對變局,強化世界各地的布局
2.降低成本:產品設計改善成本
3.供應鏈強化:協助供應商建立區域供應能力,提供彈性
Q2公司認為還是能夠做到季對季/年對年的增長,
。雲端的部分一整年的成長態勢是很確定的
。光電部分至少回到成長的軌道,主要在高階光耦新能源和工控市場回溫,miniLED在電競領域的應用,會是未來成長的動能
面對不確定,根據客戶目前的反饋,公司對今年的營運還是比較積極樂觀

Q&A
Q1:BBU這邊的想法和擴產進度?
增長的態勢沒有改變,原本計畫中國、台灣及美國,目前會把中國移回台灣,今年的訂單目前產能還不夠
Q2:越南的狀況?
網通、資通訊產品的生產,經過第一季良率提升,如果維持公司會把部分雲段運算的產品移到越南,避免產品移動過程造成良率的影響
Q3:零組件是不是沒有收關稅的影響?
是,目前關稅對公司沒有太大影響,因為產品出到系統廠,系統廠組裝後出貨,但有一些光電產品是直接出美國市場,這部分可能會調整售價因應,但佔整體營收可以不到2%
有部分accessory有出到美國,但占比很低,目前是客戶吸收
Q4:台幣匯率的處理?
一直以來都有在做避險,目前不會有太大影響
Q5:美國投資?
美國原本規劃一條Charger 一條powershelf, 因BBU產品的關係,又增加兩條Powershelf,現在在評估第四第五條,過往是5年一簽的租約,有在看廠房會直接購買
Q6:高雄和美國都有擴BBU,都是第三季開出來嗎?
部分第二季就開出來了,第三季開出來才有辦法滿足客戶今年的需求
Q7:下一世代的server,目前主流是5.5kW,市場有傳會到8kW.10kW?
公司都有做,但客戶有考慮暫時停留在5kW這邊,因為往上成本高難度大,但powershelf從32kW往上走到72kW這是不會變得
Q8:BBU一直都是一家客戶,有看到第二家嗎?
今年已經有看到,會開始出貨
Q9:出美國的2%是公司還是光電部門的2%?
是光電部門的2%,所以是蠻低的,會漲價因應
Q10:有辦法給BUU的占比嗎?
以Cloud computing來說,占比已經超過10%
Q11:雲端跟物聯網部門成長55%,雲端的YoY應該高於這個數字? 所以第二季的成長動能是不是也還是YoY數十個percent這樣?下半年看的到嗎?
是,雲端下半年也看的到,CSP是既定的計畫,不會變化,
Q12:AI營收的全部占比去年7-8%,過去有提過今年可能會是14-15%,現在是否還維持? 會再高一點,BBU有機會佔到公司全部營收的7-8%
Q13:今年稅率?
最低稅負的關係,第一季到26%,後續不會像第一季這麼高
Q14:公司利潤率非常好,除了產品組合還有什麼其他原因?
各部門高毛利產品都有提升,另外就是稼動率提升,所以各種數據比率都改善,過往在越南很suffer,過去兩大大概節省出1%的改善
Q15:獲利率已經在淡季就已經是旺季水準,接下來怎麼走?
沒有直接回答獲利率趨勢,只說今年比較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