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羲和:傳說中掌管日月星辰的官名,此處指羲和氏族或其首領。
2. 湎淫:沉溺於酒色與享樂。
3. 廢時亂日:不守時間節令,擾亂天象與日常秩序。
4. 胤:夏王朝後裔,此處指少康或其子胤(據文義多認為為少康之子)
5. 征之:前往征伐羲和氏。
6. 作《胤征》:撰寫了《胤征》這篇記錄征討之事的文獻。
3. 白話文
羲和沉迷於酒色,荒廢政務,擾亂節令與天象秩序,胤便出兵討伐羲和,並寫下了《胤征》一文。
4. 總結
這段記述夏胤對羲和的征討,強調對荒政不法的懲治與恢復秩序的重要性。
啟示
君主荒淫怠政必招天譴與民憤
治國需尊時守序,不可妄亂天地之常
對違背天道與民意的行為應果斷懲治
一、
1. 原文
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師。羲和廢厥職,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告于眾曰:「嗟予有眾,聖有謨訓,明徵定保,先王克謹天戒,臣人克有常憲,百官修輔,厥后惟明明,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其或不恭,邦有常刑。」
「惟時羲和顛覆厥德,沈亂于酒,畔官離次,俶擾天紀,遐棄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聞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誅,《政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今予以爾有眾,奉將天罰。爾眾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承天子威命。火炎崑岡,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污俗,咸與維新。嗚呼!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其爾眾士懋戒哉!」
2. 注釋
1. 仲康肇位:仲康即位,治理天下。
2. 胤侯命掌六師:胤奉命統領六軍。
3. 酒荒:沉湎於酒,荒廢政務。
4. 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執木鐸之人巡街宣教。
5. 辰弗集于房:天象不按時出現在房宿,象徵天象錯亂。
6. 尸厥官:形同屍體般擔任官職,毫無作為。
7. 火炎崑岡,玉石俱焚:喻惡者不除,將連累善者。
8. 天吏逸德:官員失德,不遵天命。
9. 威克厥愛:以威嚴勝過仁愛可達成功。
10. 愛克厥威:若仁愛勝過威嚴則難成功。
3. 白話文
當仲康即位治理天下時,胤受命掌管六軍。那時,羲和荒廢職責,沉湎於酒,在其所治之地胡作非為。胤奉王命前往征討,對軍眾宣告說:
「啊,我的士兵們,古聖有言與訓,明智之君依照明確的典章施政。先王們恪守天戒,臣民遵守法度,百官各司其職,君主亦必明智英明。每年春天初始,遒人巡街以木鐸傳教,官員互相糾正,工匠執事業以規勸,如有不服從者,國家依法懲處。
如今羲和敗壞德行,沉溺於酒,擅離職守,擾亂天理,拋棄其應盡職責。在秋季的初一那天,天象未出現於預定位置,樂官擊鼓,農夫奔走,人民混亂,羲和像死人般無所作為,昏昧於天象,干犯了先王的禁戒。《政典》有言:提前擾亂者,殺無赦;延誤時序者,亦殺無赦。今天我率你們出征,是奉天命懲罰罪人。你們眾士卒齊心協力,輔佐我承行天子之命。」
「記住:火燒崑崙,玉石也會被焚;官員失德,其罪烈如猛火。要斬除罪魁禍首,對於被迫跟隨的人不加追究,對那些被污染的舊俗加以改造。唉!以威嚴節制仁愛才能成功;若以仁愛妨礙威嚴,則無法成事。你們眾士務必警惕!」
4. 總結
此文記述胤受命討伐羲和的始末,展現出君臣各守職責、天命不可違、違德當誅的價值理念,也反映出古代政教並舉與天象政治相連的思想。
啟示
君主與官員應恪盡職責,不可荒淫怠政
天象與政事相互感應,違德干天終遭懲罰
領導者需在仁愛與威嚴中取得平衡
國家制度有規,行之有常,方能安定社會
二、
1. 原文
自契至于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告》、《釐沃》。
2. 注釋
1. 契:商族的始祖,被封於商,為契。
2. 成湯:商朝的開國君主,推翻夏桀。
3. 八遷:指商族從契至成湯共遷都八次。
4. 亳:商湯定都之地,今河南亳州或偃師一帶。
5. 從先王居:遵從先祖所居之地,有尊祖重道之意。
6. 作《帝告》、《釐沃》:《帝告》與《釐沃》皆為記述商湯重大政治行動或誓言的文獻。
3. 白話文
從契開始到成湯,共遷都八次。到了成湯,才定居於亳地,這也是順從祖先曾經居住過的地方。他作了《帝告》和《釐沃》兩篇文告來昭示天下。
4. 總結
本段簡述商族從始祖契到湯王之間的遷徙歷史,最終由湯王定都亳地,表現對先王舊居的尊崇,也說明商王朝在形成過程中經歷的遷徙與奠基。
啟示
國家興起往往歷經多次遷徙與積累
尊重先祖、順承傳統是政治合法性的來源
文獻與誓言是王者宣示德政與天命的重要方式
三、
1. 原文
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征之,作《湯征》。
2. 注釋
1. 湯:即成湯,商朝開國之君。
2. 諸侯:受命於天子、分治一方的地方領主。
3. 葛伯:居於葛地的諸侯,為不服從商湯命令的小國之君。
4. 不祀:不舉行祭祀,象徵不敬天、不遵禮,為失德之舉。
5. 始征之:開始討伐他。
6. 作《湯征》:《湯征》為記錄成湯討伐葛伯事的文獻。
3. 白話文
成湯出征諸侯,有個叫葛伯的領主不祭祀天地,違逆天道,於是成湯開始征討他,並寫下了《湯征》這篇文告。
4. 總結
這段記述商湯因葛伯失德不祭而興兵討伐,是他崛起並建立王朝前的行動之一,展現了以德服人與順天而行的理念。
啟示
君主必須尊天敬神、行禮祭祀,才能獲得正統地位
領導者討伐不義之人,是為了維護秩序與道德
文告如《湯征》不僅是軍事宣言,也是政治合法性的聲明
四、
1. 原文
伊尹去亳適夏,既丑有夏,復歸于亳。入自北門,乃遇汝鳩、汝方。作《汝鳩》、《汝方》。
2. 注釋
1. 伊尹:商朝開國功臣,輔佐成湯的重要賢臣。
2. 去亳適夏:離開商都亳前往夏國。
3. 丑有夏:「丑」同「醜」,表示厭惡、討厭,意指厭惡有夏的政治敗壞。
4. 復歸于亳:又回到了亳地(商都)。
5. 入自北門:從城北門進入。
6. 汝鳩、汝方:皆為人名,此處為伊尹回來途中遇見的人。
7. 作《汝鳩》、《汝方》:伊尹因此撰寫了兩篇文章或對話記錄,題為《汝鳩》《汝方》。
3. 白話文
伊尹離開商都亳地前往夏朝,因為厭惡夏朝的敗德亂政,便返回亳地。他從北門入城,途中遇見了汝鳩與汝方,於是撰寫了《汝鳩》和《汝方》兩篇文章。
4. 總結
伊尹對夏朝政治敗壞感到失望而回歸商朝,途中與人對話成文,展現了他對政局的觀察與政治理念的闡述。
啟示
忠臣關心國政,不僅實踐,也藉文辭記錄反思
政治理想不合時,賢者知所去就
與人對話交流常成為思想文獻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