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孔乙己──在便利商店裡讀書的男人
他叫林育承,研究所畢業,主修的是中文系文學碩士。碩士論文研究的是晚清詩詞與社會心理,但現實裡,詩詞不能當飯吃。
便利商店成了他每日的棲所——不是為了上班,而是為了取暖。清晨七點,他會早早坐到熟悉的窗邊座位,點一杯四十五元的中杯美式,翻開那本他已讀了五遍的《古文觀止》。有時他還會偷偷在手機筆記裡,寫些現代詩,像是在跟誰對話,又像只是對著虛空自言自語。
「你這個年紀,還不找工作?」店員某天小聲嘟嚷了一句。他低頭不語,笑了一下,像是想起了什麼。他曾經也想當個有用的人
林育承是家裡第一個考上研究所的孩子。高中時,他成績優秀,老師說他是「師範型人才」,父母也以他為傲。念大學時,他曾夢想當作家、當教授,甚至想創辦文藝雜誌。他以為努力讀書、追求知識,終會換來社會的尊敬與溫飽。
但畢業後他才知道,這世代的崇拜,不是給思想者的。
投了無數份履歷,最終不是石沉大海,就是收到冷冰冰的拒絕信。企業說:「我們要的是會資料分析、社群經營、數據建模的人才。」而他,只會詩詞與批評理論,只會從一段句子裡體會人世的孤獨。
他去面試補習班講師,卻被告知現在的學生不背古文了;他申請學術研究助理,卻連資格都被刷掉。教授偶爾回信鼓勵:「育承,不要放棄啊,我們那時也都熬過來的。」可他知道,教授當年考上教職,是在民國八十年代。
知識無用,是誰的錯?
他漸漸不敢再跟家人聯絡了。母親問:「什麼時候換你養家?」他不知該怎麼回答,只能說:「再等等,我會找到的。」
他開始變得沉默,越來越常出現在深夜便利商店。有時他幫學生改論文,有時他寫些網路小品,賺幾百塊零錢。有時候什麼都不做,只是坐著發呆。他還是穿著乾淨的襯衫、背著舊書包,看起來像個老師,卻沒人想聽他講課。
有人說他是「魯蛇」,有人說他活該,「誰叫你讀這種沒用的科系?」但沒人問過他,其實他當年選中文系,是因為他熱愛那種文字裡流動的光,是因為他相信詩與思想能讓人變得溫柔。
世界不需要知識,只需要服從
某天夜裡,一位大學生來跟他借插座,無意間看見他寫的詩,眼睛一亮:「這個……可以給我拍下來嗎?我覺得寫得好像我最近的心情。」
林育承點頭微笑,沒有說話。那一刻,他心中湧現一點微弱的溫熱,但他也明白,這溫熱換不來工作、換不來房租,也換不來飯錢。
第二天,他又回到便利商店,一如往常。他不是遊民,也不是失敗者,他只是這個時代裡,還在尋找立足之地的一個「舊人類」——他的知識太深,太古老,無法即時生產價值;他的心太柔軟,不適合現實的競技場。
結語:誰來為他留一盞燈?
在這個崇尚效率與產出的年代,像林育承這樣的「現代孔乙己」越來越多。他們不是不努力,只是不合時宜。他們不是失敗者,只是被制度遺忘。
也許他們的詩句,終將飄散在城市某個轉角,照亮另一個孤獨的靈魂。也許我們終有一天會回頭,問自己:
知識若不能換取生存,那麼,我們還需要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