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抗拒不是懶惰,而是大腦的「能量守恆策略」
📢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
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本篇改寫自計畫讀者限定投稿,收錄於「金星」,續你不需要改變整個人生,只需要練習設計一次「小小的勝利」,建議合併閱讀。
【導讀】
你不是不知道該做什麼,而是每次「要開始」時,大腦就本能地啟動行為抑制系統(BIS),阻止一切高能耗行動。
這篇文章,將首次完整拆解:
- 行為抗拒的真正心理機制
- 你為何總在啟動行動前失敗
- 如何設計潛意識也願意配合的最低摩擦行動策略
付費段將進一步公開:
- 真實案例|一位策略總監如何讓潛意識從制動變合作
- 四步行為摩擦最小化設計流程
- 行動語言記錄法,如何將抗拒語言顯性化,變成行為推進力
如果你也陷在「知道該做卻總是卡住」的困境,這篇,會是你突破的心理工程起點。
故事開始👇👇👇
我是林昀。
35歲,廣告業策略總監。
從27歲開始,我每年給自己定下一個副業目標。
內容行銷、聯盟行銷、虛擬地產、短租公寓——試過七八種。
但,你知道結果是什麼嗎?檔案夾滿滿,存款帳戶一動不動。
朋友開玩笑說:「妳是台灣副業界的收藏家。」我笑笑不答。
——
去年10月,一次酒局,朋友阿揚又問:
「欸,妳工作這麼穩,年薪兩百,副業到底打算啥時動手?」
「明年。」
「妳從27歲就這樣說。」我舉杯擋住臉。
「不動的不是我,是成本。」
他聽不懂。沒有人聽得懂。
——
今年春節,我回家吃飯,媽媽問我:「工作穩不穩?該存錢買房了吧。」
我點頭。
弟弟卻插嘴:「買什麼房?姐一直說要搞副業,搞了五年有影嗎?」
我沒說話。
外人以為我拖延,家人以為我說謊,只有我自己知道——
這些年,我從沒停止計算。
——
副業不是不做,而是我早就算過:
● 內容行銷:時間投入至少一年,回報率不到本業的四成。
● 房地產短租:風險過高,政策波動大。
● 自媒體:流量不穩定,且平台紅利期說不定已過。
啟動一個副業的心理能耗,遠超想像。
我不是懶。我只是本能地選擇「行為能量最低摩擦」的路徑。
這不是缺陷,這是效率。
——
有一天,我看到朋友凱文的動態:「副業第一年,淨損18萬,但我學到了行動力才是最重要的!」
底下200多個讚。
我看了一眼,把手機放下。
行動力,不等於效率。
不做,是因為做的成本大於收穫。
——
但今年3月,狀況變了。
公司開始重組,業務外包,人力裁減的傳聞四起。
部門主管在周會上說:「未來專案採彈性人力配置。」
那天下午,我去茶水間倒咖啡。牆上的便利貼掉了一張。
「行動抗拒,不是錯,是潛意識保護自己。」
那是我去年寫給自己的話。
我苦笑。
保護?如果不行動的結果,變成下一次裁員名單上的名字,那還叫保護嗎?
——
那晚,我重新打開筆電,點進收藏夾。
那個副業提案的檔案,上次修改時間:2022年11月。
滑鼠懸在「刪除」和「開啟」之間。
這一刻,我的腦子裡,浮現兩個聲音。
「算過的代價,不該白算。」
「該設計的,不是行動,而是起步的節點。」
——
不是開始行動,而是——
如何讓行動變得比不行動還省力?
這才是我真正要解決的問題。
(此後是付費段:她怎麼轉換策略,讓潛意識從制動變合作)
【付費段|她找到行動的最低摩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