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大EMBA的學習歷程中,有些課教你看懂數字,有些課卻教你看見人。
而這堂由陳嬿如老師教授的《財務管理》,讓我兩者都經歷到了。
從投資決策的指標,到資本預算的思考邏輯,再到老師親自分享的白沙屯媽祖進香故事與結緣品,這堂課的重點不只落在公式裡,也刻進了人與信念的軌跡中。
一、IRR、NPV與資金成本:別再只看報酬率高不高
課程一開始,我們討論幾個常見的投資評估指標,包括 IRR(內部報酬率)與 NPV(淨現值):
- IRR 的好處是能直觀表達一個投資案的報酬能力,但如果現金流出現多次正負變動,就會導致「多重 IRR」的混淆,判斷反而失準。
- 相較之下,NPV 雖然需要設定折現率,但能更準確判斷一個案子是否為公司「真正創造價值」。
這裡,老師特別強調了一個觀念轉折:
「不要以為投資報酬率只要高過銀行利率就值得做,真正該比的是資金成本,也就是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
舉例來說:
- 銀行利率是 3%,股東期望公司報酬率是 8%,如果你一個投資案 IRR 是 6%,雖然高過銀行利率,但低於股東期待,其實是在虧待股東資金。
📌 換句話說,資金成本 ≠ 銀行利率,而是資金提供者(尤其是股東)對你的基本報酬要求。
這段討論,讓我重新思考自己在做財務評估與專案提案時,是否真正考慮過這些「隱性成本」與「資源效率」。
二、白沙屯媽祖進香:一段信仰的路,一門情感與心理的課
在課程中段,老師轉換了話題,分享了她第一次參加白沙屯媽祖進香的故事。起因是某位EMBA學長先行參與,並深受感動而推薦給她。
老師提到,雖然走得辛苦,但整個進香的過程讓她看見了台灣信仰文化中強大的凝聚力與能量,也讓她觀察到一個現象:
「有很多年輕人參加進香,並不是因為宗教信仰,而是它成為一種心理支持、一種情緒出口。」
更讓人感動的是,老師還親手準備了結緣品分送給全班。我收到的是一個寫有「勇」字的徽章。
在這個人生忙碌與變動劇烈的時刻,這個小小的徽章,成為我內心一個重要的提醒 —— 勇敢做決策,勇敢面對變數,也勇敢相信自己的方向。
三、資本預算與自由現金流:數字背後的邏輯
回到課堂主線,老師也細緻地講解了資本預算(Capital Budgeting)的關鍵結構與原則:
- 所有投資評估,必須針對「增額現金流」(Incremental Cash Flow)來估算,即只看因為這個案子才產生的新增現金流入與流出。
- 沉沒成本不應納入決策,例如前期研究費、調查費、試產費等,只要無法回收,就不應成為影響判斷的依據。
- 而折舊雖不是現金流,但因其具有稅盾效果,會間接影響淨現金流,必須考慮。
📌 自由現金流(FCF)估算公式為:
FCF=EBIT(1−稅率)+折舊−資本支出−營運資金變動FCF=EBIT(1−稅率)+折舊−資本支出−營運資金變動
老師說,財務評估不能只靠軟體跑表格,更需要你自己能判斷邏輯合理性、估算準則,以及對風險的理解與駕馭。
四、這堂課給我的,不只是知識,而是一種「對價值的敏感度」
回顧這堂課,我不只重新學會了 IRR 與 NPV 的正確用法、了解資金成本的深層意義,也學會了:
- 怎麼看懂一筆投資的背後本質;
- 怎麼在有限資源中做出有效配置;
- 還有,怎麼在知識與人生之間找到連結。
而那枚「勇」字徽章,正好提醒我:
做選擇,不一定要完美,但需要勇氣。
這是一堂讓我充滿思考,也充滿溫度的課。
也許財務管理的本質,就是在風險與回報之間,找到最值得的那條路。
📌 如果你也對財務邏輯與人生抉擇有興趣,歡迎交流。
留言聊聊:你最近一次「需要勇氣」的選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