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EMBA 📅 上課時間|2025年5月4日(週日)08:30–12:30 👨🏫 授課講者|黃家齊 院長
在企業運作的日常中,招募常被當成是一件「補空缺」的任務,但這堂由黃家齊院長主講的《策略人才管理》,讓我重新理解:「找人」其實是一場關於文化、信任與長期競爭力的策略選擇。
這篇文章,我想從五個面向分享我在課堂上的收穫與反思:
一、招募三階段:不是篩選,而是關係建立
黃老師指出,招募流程應該有清楚的策略結構:
- 吸引:打造企業品牌、文化共鳴、年輕人參與感(如L’Oréal Brandstorm競賽)
- 維持興趣:流程設計、溝通節奏與信任建立
- 影響決策:最終是否加入企業,往往取決於對文化的認同與未來發展的想像
這提醒我,企業必須從「市場營銷」的角度來思考招募,把潛在應徵者當作「目標客群」,而非被動篩選的對象。
二、「戰鬥頭銜」背後的心理戰略
課堂中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點,是黃老師分享外商企業在名片上的「職稱策略」。許多公司讓新人直接使用"VP"等高級職銜,並非灌水,而是提升對外對話的籌碼與對內的心理安全感。
這讓我思考:我們是否也能在自己公司內部,重新定義職位與頭銜的價值,不只是「位階」,更是「信任授權」的象徵。
三、人力資本五構面模型:績效是否可攜?
黃老師帶來一個關鍵模型,區分五種人力資本:
- 一般人力資本:通用技能、管理能力,轉職可攜性高
- 策略人力資本:特定職位所需專業能力,中度可攜
- 產業人力資本:對特定產業的熟悉與理解,中高可攜
- 內部關係資本:公司內人脈與協作信任,低可攜
- 公司限定資本:特定流程、工具與文化依賴,最低可攜
🔁 這個模型點醒我:一個人過去績效亮眼,不代表他到了新環境也能表現同等水準,關鍵在於「他是否靠可攜的能力成功」?
四、抱怨,是企業文化不合,還是個人特質?
老師提出一個值得反思的觀點:「有些人在哪裡都抱怨,有些人在哪裡都能找到成就感。」
這意味著,離職與不滿意不見得來自環境,也可能是個人特質造成的「工作滿足障礙」。
企業在招募與評估人才時,應該多一層觀察:這個人的行為,是對公司制度的合理挑戰?還是習慣性的不滿?
五、挖角策略:你想要的是人?還是他背後的系統?
企業在挖角時,常常希望引進的不只是人,還包括他的流程、方法、工具與人脈。但黃老師提醒我們:
如果這些「資本」的可攜性低,那麼你挖來的可能只有一個人,而非他的績效。
有時候他在原公司成功,是因為整個系統在幫他加分,而那個系統並無法移植。
結語|策略人才管理的本質,是對人的理解與選擇
這堂課讓我重新思考「人才」這個詞——不只是會做事的人,而是能與組織文化共舞、並創造未來價值的合作者。
謝謝黃家齊院長,透過案例與理論並進的教學方式,讓我看見從「招募、文化、頭銜、轉職、績效」到「領導者選擇」背後真正的邏輯。
📌 留言分享:你是否有挖角過但無法成功複製績效的經驗?還是遇過「抱怨型人才」影響團隊氣氛?歡迎一起交流。
#政大EMBA #策略人才管理 #黃家齊老師
#人力資本五構面 #挖角策略 #文化就是競爭力 #人才不是資源是乘數 #我想成為怎樣的領導者